生活夯基石 银幕筑英魂 ——从创作《蒋筑英》谈深入生活讴歌英雄的感悟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25





  航空英雄罗阳、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在中国实现强国之梦的征途中,许多科技英雄为国家崛起而献出毕生才华。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创造精神。如何用电影艺术弘扬他们至诚报国的情怀,敢为人先的精神?讴歌时代英雄是党的十九大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任务。
 
  回想当年我创作《蒋筑英》,加深理解“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是当今创作者的使命。蒋筑英,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生前是中国长春光机所的副研究员第四室的代主任,在赴四川成都检测70米软x光真空模拟装置,1982年6月15日不幸病逝他乡,年仅43岁,引起了科技界的震惊,国务院追认他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0年我在长影创作组,厂长阎敏军问我能不能把蒋筑英写成电影?写真人真事难,写科学家更难,这绝对是块硬骨头,没有绝招不揽绝活。有人劝我,蒋筑英没有焦裕禄的影响大,写出来怕没人看,把新闻人物复活成感动人心的电影人物,这需要多么大的能耐呀?写还是不写?
 
  胆量原于能量,能量原于能源。创作的能源在生活,生活的地母蕴藏着大油田,唯有钻探进去,才能找到滚滚原油。这是我随《创业》编剧张天民深入大庆油田学到的本事,只有开掘蕴藏在群众心间的情脉,就能提练出独特的真情实感。我决心先去长春光机所看看。阎厂长通知厂里汽车班,确保编剧采访用车,随用随去。
 
  走进长春光机所,看到各种光学仪器,采访两天,两腿就划了问号。蒋筑英是搞光学传递函数理论和色度学研究的,我是个科盲,根本就听不明白,也没法弄懂,心里开始发怵。我想从初浅的光学手册之类的书籍入门,找一些对话的术语,根本弄不懂。苦恼缠着我,苦恼也曾缠过报告文学大师徐迟先生,他道出一条经验:“我不懂科学,但我可以懂得人,懂得科学家的为人,也就可以写一点科学了。”
 
  了解人,熟悉人,重在写人!科学技术上的事情,我不明白恐怕大部分观众也不会明白。而人们对一种东西最感兴趣,那就是人。所以,我要盯住人物性格和人物感情来采访。德国评论家莱辛说:“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
 
  人物形象的深度主要看性格的力度。我全心地扑向这个富有个性的人物,把他留在人们心中许多深刻的记忆,重新拷贝于我,在长春光机所,我像下水采蚌取珠的潜水者,采访许多人,寻找闪烁主人公性格光彩的细节,像珍珠般拾起……
 
  蒋筑英会英、法、德、日、俄五门外语。联欢会上用法语朗诵居里夫人的诗歌。他常常翻译好最新的外国科技资料,放在资料室供大家查阅。他看见一辆酒后驾驶的汽车在马路上扭秧歌就上前制止,制止不住就拣地上的砖头去砸驾驶楼。他爱管闲事是出了名的,看见卖菜的在标板上写了错字,就要给人纠正过来。在公共汽车上看见地上掉了5分硬币,他告诉售票员要拣起来,售票员都不理睬他。为了一个抱孩子妇女挤不上汽车,他非要帮助母子上车,结果跟汽车售票员吵了起来。他嫉恶如仇,敢于伸张正义,不正之风敢于斗争。为了给一位老科学家争房子,把房产处办公桌的玻璃板给拍碎了。他是一个1.82米的高个子,办事节奏很快,人称他脚下生风,上楼梯总是一步两阶地走。他能做一手好菜。他这个人很细心,每次公事出差,所里总有妇女们让他从上海北京捎衣服,非常相信他的审美观,他总是能够使大家满意。在科学研究工作上他更是精益求精,他搞的光学检测装置是全国一流的,而有些设备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安装的。他两次出国,为了省下外汇,出国时带了许多榨菜,而省下的生活费,为研究室买了计算器……
 
  向生活要能源,无穷无形的情感能源就埋藏群众心中,重要的是去发现,发现是发明的前提。于是,我自己买辆自行车,骑车跑遍了长春市,采访所有熟悉他的人。长影一次摄影机镜头掉到水里,请他来帮助检测镜头,到了中午要请他吃个饭,没想到他带着饭盒,自备午饭。长影机械员说起这事,向我竖起拇指。
 
  写好电影中的主人公,必须找到那个影响他思想信仰的榜样,恰似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骄阳,否则电影主人公非凡的成就和高尚的行为,缺少可信度。蒋筑英的导师王大珩先生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863计划”首倡人之一。早年留学英国,不顾国外高薪聘用,毅然投向祖国怀抱,创建了长春光机所。蒋筑英是杭州人,北大物理系毕业后执意光学事业,遂投考王大珩的研究生,毅然北上长春,只好与他相恋多年的杭州姑娘分手。
 
  我去北京王大珩先生家中采访,谈起他们师生之情令我感动。后来,在长春再次补充采访王大珩先生,他道出很深刻的一句话:“我为人人只有大于人人为我,这个社会才能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积累,人类才可能进步!”眼前这位中国光学科技泰斗,把奉献作为从事科学的秉性,“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中国光学事业师生二人的心灵写照,也是剧本的主题。
 
  向生活要能源,艺术的能源是感情。狄德罗说:“有感情的地方就有美。”文学的目的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伟大的人,蒋筑英是富有感情的人,我采访的每个人都谈到他对科学的钻研和热爱,“一只蜡烛两头点,一边忙科研,一边忙家庭,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他的欢乐与忧伤,痛苦与希望都化为强烈的情感磁场吸引着我。我六次采访他的妻子路长琴,说起蒋筑英怕去理发馆耽误时间,买把理发推子,让她在家给他理发。一把理发推子联系夫妻之情,去成都出差走的那天,他把煮好的鸡蛋,扣在碗里给两个孩子留下,自己没吃。路长琴39岁失去丈夫,回忆往事恍若昨日,泪水潸然,我被感动得热泪出眶。
 
  路长琴接受过近百位记者采访,想不到编剧能如此动情,了解的越多我就越发为这位出师为捷身先死的科技英才,为他病逝后家人的处境,浸满同情。当我拿出蒋筑英父亲蒋树敏写给我的三封信,那是一件烫心的往事,蒋筑英一生追求入党,并且说加入共产党是他的归宿。因为父亲早年参加“三青团”的历史问题,被判刑劳改,他迟迟不能入党,直至父亲平反,刚填了表,还没有在党旗下宣誓,他就用生命殉他的光学事业了。
 
  我为没有党龄的忠诚党员蒋筑英,殉职在国家的航天光学事业上,揪心难过。触动让我感动,感动让激动,激动才有创作的冲动。我从长春到北京,再去成都,采访60多人,笔记写了20多万字,近一年时间,像储满原油的大罐,如何提炼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深入生活易,提炼生活难。结构故事要看思维的本事,艺术的修炼和功夫。蒋筑英一段段生活小故事很多,没有一个统到底的大事件,如何构筑完整好看的故事?
 
  我卡壳了!深入生活下的是笨功夫,结构故事没有讨巧的功夫。有人劝我放弃算了,别把自己累成了蒋筑英。当我翻看采访笔记,这些从生活拣拾的粒粒情感的沙金,在眼前发亮,在胸中陶冶,心若炼炉般煎熬。
 
  向生活要能力。写剧本实际是考验作者艺术的信仰,有时毅力比智力更重要。我再次去长春光机所找路长琴,寻觅那把打开生活故事的钥匙,有时真实人物的戏剧性远比我们硬编的更结实。当路长琴再次回忆,蒋筑英43岁突然病故他乡,长春光机所党委难心了,怎么处理这件丧事?既要瞒住她,不能告诉蒋筑英已经死亡,又要安全护送她到达成都。一个在瞒,一个在猜,观众被推到知情的高度,一个可怕的危机在等待着我们的女主人公,悬念自然而生。
 
  长春光机所党委为安排路长琴母子奔丧颇动了脑筋,由蒋筑英好友史光辉来传达消息,用的是假电报,说蒋筑英“有病住院”了,让路长琴去护理,迅速离开长春。随后再派人带两个孩子出发,天空地上分开走,母子不能碰面。3960公里的行程,路长琴踏上旅途,在猜,在思,在依据蒋筑英的性格推理,这一路上,展示她与蒋筑英心灵旅途的全程记忆。让这位善良的女性(奚美娟饰)带上我对蒋筑英五次完整的追忆,随着列车逼近成都,逼近噩耗,危机就推向了高潮。最终观众看到了一个中国优秀的中年科学家灵魂的凯旋!
 
  整个故事就设计路长琴在奔丧的途中……
 
  生活不仅给了能源,生活还给了我能力。当我一人,静静地在笔下释放感悟生活的能量,仿佛听到了蒋筑英站在我身后的呼吸声,心入才会神注,深入才有高出,这种感受唯有真正投入再现一个灵魂之时,方有所觉。
 
  我和蒋筑英从陌生到熟悉,未曾谋面到满怀心中,一年又两个月,当剧本交给阎厂长手里,他意外地惊喜,要求剧本立即报送到国家电影局。我推荐宋江波导演此片,很快电影局拨来专款资助拍摄。那时电影创作程序严格,巍子演蒋筑英还要深入生活,宋江波导演还请我到剧组讲读了剧本。
 
  《蒋筑英》上映引起广泛的关注,浓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人物个性,奉献爱国的红烛精神,感动人心。《人民日报》海外版组织科技界文艺界专家大师观看座谈,丁衡高、蒋心雄、顾诵芬、胡朝元等科学家参与笔谈。1993年7月1日整版发表《红烛精神撼人心灵,理想之歌催人奋进》座谈会发言摘要,我仅引用航天专家梁思礼(梁启超之子,国家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发言:
 
  “我很少看电影。《蒋筑英》这部电影是我多年来很少完整看完的影片。我觉得影片非常好,十分感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影片。
 
  “《蒋筑英》好就好在喻人以理,动人以情。影片用很多很朴素的一般生活、工作上的事情来表现蒋筑英的精神,塑造蒋筑英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的形象。我感到,一个人需要有精神,一个国家需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精神。改革开放,使我国成为经济大国、强国,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可是,仅仅有物质,假如没有精神支撑的话,那就是一个空壳。我认为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引导我们人民向上,引导我们社会向上,引导我们民族向上。引导我们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扎扎实实干社会主义的精神,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我想,我们国家如果有更多的像蒋筑英这样的人,有更多的人具有蒋筑英的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真正站在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大家活得更好,可是活得更好并不等于追求物质享受。我觉得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要进行批评,对社会舆论和生活消费要加以引导。不论什么情况下,如果没有蒋筑英这种社会栋梁,没有蒋筑英身上所体现的红烛精神,我们的民族将走向何方?”
 
  梁思礼院士虽已过世,这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借《蒋筑英》发表对电影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和期望,可见科学家的先觉性和先倡性,始终激励我弘扬时代主旋律,控制好发射银幕上的精神火箭,鼓舞人们向上,再向上。
 
  这一年,中国电影政府奖励电影有所变革,首次设立四个单项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奖,奖杯首次引用天安门前的华表造型,取其引导方向的坐标意义。1993年5月20日《蒋筑英》当选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奚美娟),一举起拿下三座,华表引方向,银幕筑英魂。当我从艾知生部长手里接过华表杯最佳编剧奖,似乎接过讴歌英雄的坐标。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深入人心,艺术就是勘探灵魂,捕捉灵魂,再现灵魂的复杂睿敏的精神工程。为激励我对科技人物的创新和突破,第13届金鸡奖授予《蒋筑英》最佳编剧奖。在第二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蒋筑英》入选在册。
 
  深入生活让我体察到人民群众对涌现的模范人物是有情有义的,这样的情义传染给作家,作品又把这般情义浓烈地传播给世人,艺术形象又赢得民心。因为理解而热爱,因为崇敬而不舍,我在第九届全国政协提案为蒋筑英塑像,如今塑像已伫立在长春,永远在影响和鼓舞着当今年轻的学子。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求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回顾《蒋筑英》的创作过程,令我更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王兴东)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