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在当下多面临传承难、传播难的困境。从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山东近年来“对症开方”,通过培养后备人才、创作文艺精品、搭建演出舞台等举措让地方戏呈现新的发展活力。
推动文艺院团常下乡、常在乡
威海乳山市吕剧团青年演员朱涛进团已10多年。他说,常年在农村下乡演出,虽然很多戏词张口就来,上台演出“轻车熟路”,但自己的表演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9月至10月,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全省吕剧青年骨干演员集训班”,让朱涛等青年吕剧演员有了提升自我的机会。
“集训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戏曲理论家讲授理论知识,全国京昆名家指导我们的身段,感觉受益匪浅。”朱涛说,通过学习,他认识到以前的表演有太多提高空间,集训为他以后的演出“紧了弦”。
吕剧等地方戏剧团是山东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力军。“可以说,地方戏最主要的观众就是基层群众。”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张东林说,对地方戏演员的定期培训,能让群众在田间地头欣赏到一流水平的演出。
除了提升基层院团的演出水平之外,近几年,山东还大力推动省直文艺院团常下乡、常在乡,让更多精品演出在基层一线接受“检阅”。
比如今年年初至今,作为山东吕剧的龙头,山东省吕剧院一直未间断在社区、农村的演出,有时一周内要连跑3个地市,演出七八场。
山东文化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地方戏在基层演出超7.8万场次,观众近5000万人次。
张东林说,地方戏的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气”。“精品的节目、有口碑的剧目,我们希望推动它经常下到基层,经常在群众面前‘露个脸’。只要把地方戏经典的好口碑传下去,‘人气’就不是问题。”
全面提供政策保障
11月初,“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17年度项目评审结果公示,3部新创剧目、3个新创剧本入选。工程实施办法指出,该项工程旨在“以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各剧种艺术家为骨干,以切实可行的政策为保障,以稳定的经费投入为支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全面加强地方戏与京剧保护扶持”。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的表述,是山东迫切想强化地方戏保护的真实写照。
地方剧种要发展,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剧目不可或缺。为给更多地方戏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山东近年来在政策层面及时加以引导,鼓励基层院团创作精品。如评选地方戏舞台创作重点选题并加以资助、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人才、对演出达到百场或千场以上的地方戏给予资助等。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说,系列举措的出台,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即现有全省地方传统剧种不再减少,已失传但仍有恢复价值的通过挖掘整理恢复。
山东文化部门对地方戏的高度重视,也得到省政府的支持。
近日,由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揭晓,“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创新”成功入选。专家解读其获奖的原因是,该项目总结了基层戏曲单位联合省级科研机构进行地方戏保护的成功经验,对全省保护濒危剧种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广阔舞台让地方戏放光彩
除了资金、政策、硬件等保障,山东正在为地方戏增加曝光度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今年初,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在“戏窝子”菏泽市揭牌。示范区由山东省文化厅与菏泽市政府共建,双方将利用菏泽市的区位、资源优势,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探索地方戏曲在基层的创新发展路径。
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解维俊认为,地方戏是繁荣民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抓手。菏泽市委、市政府未来将把发展戏曲事业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投入,全面深化院团改革,着力实施精品工程,促进戏曲事业繁荣发展。
菏泽市对地方戏曲的重视,是山东17市的缩影。近年来,山东各市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打造了本地的地方戏振兴平台和品牌。通过定期组织展演、培训等,地方戏曲呈现出新的发展活力。
“地方戏演出并不过时,演员华丽的服饰、一丝不苟的演出、饱含韵味的唱腔,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济南市民王焕之表示,自己鼓励孩子在学校参加戏曲兴趣班,周末有时间也会全家出动,到剧院看一场戏曲演出。“毕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地方戏传递的忠孝仁义观念,对孩子乃至当今这个社会都有益处。”王焕之说。
8月,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举办“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代表性剧目展演”。由于前期进行了大量预热和宣传活动,部分演出场次的门票很快售罄。
“理想状态是,百姓养成了看戏的习惯,且在想消费时有可以观看的剧目。这就要求两点,一是有精品剧目,二是增多演出场次。”张桂林说,山东近年来在地方戏保护层面的主要目标就是创精品、多演出。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戏的现代价值。(苏 锐)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