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2-24





  伴随着不舍的分别、拥挤的归途,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渐渐落下帷幕,新的一年终于宣布正式开始。要说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人会反对,但在媒体日渐发达的今天,这个节日越来越像是个“吐槽大会”,每年都会产生各种新的段子和焦点。“年味儿越来越淡”是诸多吐槽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也是许多人的困惑——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好,年夜饭越来越丰盛,过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了?
 
  所谓的“淡”,其实是物质基础变化引发的连锁效应。以前的年总令人期待,因为有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好玩的,穿新衣、放花炮、逛庙会,想想就觉得来劲儿。但如今,不愁穿了,好吃好喝则更让人担心“每逢佳节胖三斤”。物质的期许消失后,带来的情感失落,大概就是人们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的原因。但这真的就是让我们魂萦梦绕的那个味儿吗?若真是如此,春节又怎么能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其实,物质从来不是年的重点,只是负责烘托渲染氛围,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年,更像是一个文化载体,传承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到一副春联、两张门神,大到一场过年的社火、大戏,都以文化的形式构筑着我们的年,年味儿其实是一种文化味儿。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物质的缺乏才让吃喝成为重点,影响了几代人对于年味儿的理解,让它狭隘成一顿大餐或是一件新衣。而如今我们看到,这种对年味儿的认识正在再度苏醒,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被强调重视。
 
  近些年来,国家图书馆每年大年初一举行的馆长拜年活动,都会向最早到来的读者送出精选的书籍,有一位68岁的老人已经连续两年抢到了“头本书”。寒夜里老人守候十多个小时,自然不只是为了收到几本书,更多地还是在表达一种文化渴求。
 
  而在电影院里,拥挤的人群会让你觉得年味儿更浓了。今年春节档期再次刷新人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认识,刷新了世界电影的票房纪录。在北京,展览、演出也都极大丰富,参观、观看人数颇为可观。越来越多的人离开餐桌,走进影院、剧场、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以更具文化含量的方式度过这个承载着文化基因的节日。
 
  如果在今天我们还觉得年味儿不够浓,可能更多的还是文化产品的提供在某些环节出了问题。比如说在火爆的电影市场中依然有人利用人们春节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某些影片今年后劲乏力,不正是因为那些小伎俩正在被识破,估计明年这种诚意欠奉的影片,缺少的就不只是后劲了。而那些优质影片则在这个舞台上得到最好的展示,观众通过刷新票房纪录给予它们最好的嘉奖,同时它们也在提高人们对年味儿文化产品的标准,为年味儿的生产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转自:北京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