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观众,才有电影。观众爱看什么,亦即观众的喜好,必会带动某些题材和类型走俏;反之,某些热门题材和类型狂轰滥炸,也必会影响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观影习惯。
最近张艺谋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如何看待好莱坞》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上。他就好莱坞大片肆虐中国电影市场所带来的后果,总结道:“中国观众给好莱坞提供了巨额利润,但反过来中国电影不得不在好莱坞阴影下挣扎求存,中国电影产业受到好莱坞近乎碾压式的影响。”他坦承,“《长城》作为中国‘重工业电影’第一次走向世界,未上映,制片方之一的环球影业老板就公开称其为‘问题电影’。最终,其北美票房仅3480万美元,亏损7500万美元。而且在合作过程中也不愉快,不得不将每天的拍摄成果交给制片方和投资方审核……我对中美合拍无心继续。”(难怪,张艺谋20l8年新片《影》就采用100%的本土故事,100%的本土演员。)在文章中,张艺谋谈及了更深层的问题,“这样的合作含有失去独特的价值观和美学观的潜在风险。中国观众往往持有一种加了美国滤色镜,以美国为焦点的世界观。中国年轻人在审美品位和观影习惯上,都由好莱坞电影和美剧一手养成。”
的确,在好莱坞大片引进的廿余年内,从对中国电影另一面的影响来看,一是市场份额被抢夺,二是观众对美式大片上了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观众对严肃主题、现实题材、文艺风格的国产片缺乏兴趣,宁愿掏上百元买张票去看科幻、魔幻、鬼怪等类型或掺有暴力、色情成分的好莱坞大片,久而久之,沉溺于酷炫特效和感官刺激,膜拜于美式超级英雄,以至于我们看到——六一儿童节和孩子们一起玩的竟是扮成蜘蛛侠的大人;在媒体广告上,美式超级英雄被奉为“真正的英雄来了”;有些年轻影迷甚而要仿效美国英雄去世界各地拯救人类;有涉嫌不尊重华人形象设置的《钢铁侠3》叫座又叫好;更有国内某奖授予彰显某些国家南海称霸野心的影片大奖,等等。
观众喜好的如此畸变,真是当下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因为好莱坞动辄花上亿美元,大搞娱乐化的华丽包装,骨子里却不免要向各国传播“大美国主义”,宣扬的是美国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借以扩大文化霸权的影响力。根据一份研究报告,中国一年的13多亿观众人次中,中青年成为观影的主流人群,他们同时又是网络和社交媒介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受美国电影和美剧的影响相当大。好莱坞也早已瞄准他们,有位叫夏穆斯的制片人曾不假掩饰地表示:“未来的好莱坞电影将专门为中国年轻人拍摄。”
中国年轻观众好奇心和消费力强,但对于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传播的识别能力还有所欠缺,他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容易受到包装奇巧的文化产品的影响,这也决定了对于观众的文化传播不应是舶来文化单向的、大量的、不加辨别的传播。倘若好莱坞的制片路线依旧是打着“普世”“普适”旗号,贩卖实质以美国利益和价值为上的一些东西,其后果是值得忧虑的。从广义上讲,观众是受众,受众本体应该是有自主意识,亦即观影选择权的。我们寄望于今后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作品,不应停留在娱乐消费的层面上,而应提供更多催生观众的中国文化理念、警惕或防范好莱坞电影之“瘾”的丰富、多元的文化作品与电影产品,为此,电影界和评论界有责任助一把力。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