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京范儿”这套丛书所遴选者俱是与北京这座城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化大家绘写北京的非虚构作品,已经出版了穆儒丐《北京梦华录》、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口福老北京》、陈鸿年《故都风物》等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作为久居京畿重地的“老北京”们,无论描摹一城之貌,还是怀想前尘烟云,自然都饱含深情厚意,写来历历如昨。
齐如山之《北平怀旧》是“大家京范儿”中的一种。齐家祖上家境殷实,拥有千顷良田,齐如山的父亲齐禊亭是清光绪年间进士、翁同龢的门生,齐如山本人在同文馆肄业后就进入经营粮食的家族商号“义兴局”经商。身为捧梅健将,也就少不了与文人墨客、优伶戏子打交道,有这样复杂、丰富的背景,齐如山笔下的老北京当然包罗万象,生动而亲切。
《北平怀旧》这部小书共分三个部分加一个附录。《北平》可视为北京小史,于全书起到纲提领挈的作用,用笔行文也是简练严肃。《北平小掌故》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年间官场中的风言碎语,多为百余字小文,虽不能据以为史料,但文字诙谐幽默,读来尽可解颐。《北平怀旧》则是齐如山晚年在台湾撰写的抒情散文,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大有一唱三叹之致。这三部分内容大多先发表于报刊,后经搜集整理才出版成册。此类书因写作时未做整体构思,虽然按主题进行了归纳,但不免存在前后重复、连贯性差等问题。比如《没想到大清锦绣江山会毁在方家园》内有“前篇所说海军衙门报销一案”之语,但排序却在《不会加到一两二吗》(即湘军案、海军案)之前,显然是顺序颠倒,因此本书根据内容进行了调整。《北平几条石路》原在《北平小掌故》中,但它的内容不像其他短文那样讲人讲事,因此将其移入《北平的街道》内,作为对“平直大道”的一点补充。《前清上朝的情形》原在《北平》内,但《北平》所选文章都是客观性较强的讲史文章,且颇具连贯性,而《前清上朝的情形》讲述了齐如山少年时随其父上朝并游紫禁城的回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放在“北平小史”中不大和谐,因此将其调入散文性质的《北平怀旧》中。附录《故都市乐图考》收录了旧时小商小贩招揽顾客的唤头,可惜其图因年代久远,辗转印刷,已经不甚清晰。虽然不清晰,因为齐如山手绘,也弥足珍贵。
所谓“赏梅勿忘齐如山”,很多人因此容易忽略齐之民俗学家的身份。实际我也是从《京剧之变迁》开始读齐文,之后是《谈四脚》《中国风俗丛谈》。初读齐文感觉其行文散漫率性,如《京剧之变迁》这样应以时间线为脉络的行业史,也是一忽儿晚清、一忽儿民初、一忽儿乾嘉,一忽儿名伶、一忽儿剧目、一忽儿行当,简直无法按常规思路理出头绪。一行一业尚且如此,何况如“北平”这样涵容从朝堂到市井的大话题。要将这些涉及历史、地理、三教九流的广泛内容安排在有限的版面里,语言自然简白,形成“论语”式的记叙点评风格。能够三五句话讲明白的,就不会说十句,绝无繁文丽句来做修饰。大道易简,修辞立其诚。无论一本书,还是一个人,都是自成世界的丰富体,若读者从这本书的文字中看到活生生的齐如山这个人,看到这个人多彩而有滋味的生活,那么作为编辑功不唐捐,自是很欣慰的。(白雪)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