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恰如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所说,城市的人文追求不仅表现在统计数据上,更直观投射于街区、建筑等文化景观所浸润的文脉记忆里。日前,一批以城市历史、风貌等题材为线索的图书集中出版,涵盖历史学术普及、个性化游记、非虚构写作、案例分析等多元视角,以温热故事和精彩细节“复活”国内外名城的风情与肌理。
多家出版社从不同角度策划推出了品读城市的系列丛书。比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继《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后将推出《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感受世界名城细部丛书”陆续策划出版聚焦东京、台北的人文读本;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伦敦传》《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等。不少作家也将城市塑造为包罗时空与人性的容器,宁肯《北京:城与年》、滕肖澜《上海底片》以细微描摹与城市节拍共振,作家叶兆言、邱华栋也加入为城市“立传”的队列,分别埋首创作非虚构长篇《南京传》《北京传》,令人期待。
寻常街景的描写中,看得见历史名城的“皱纹与毛孔”
不少海外学者、作家在城市史著作中交织起城市风味、文物遗迹、宫殿城阙、勾栏瓦肆、人物典故,勾画不同城市的鲜明性格,铺陈出城市群像的画卷,兼具信息量与可读性。
与市面上常见的城市传记不同,《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串起500年柏林苍穹下20多张面孔的故事,包括中世纪民谣诗人申克尔、电影演员玛琳·黛德丽、音乐人大卫·鲍伊等,每篇都代表一个时空坐标,呈现人与城的故事。作者罗里·麦克林巧妙编织了历史和民俗,他写道:“柏林最伟大的传记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曾流连于中央广场的鹅卵石小道和各式商店,记录下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厚颜无耻的形象,也记录下钟表匠的日常琐事。他深入当地生活,能听到周遭人粗声粗气地用意第绪语叫喊。鱼贩们在带有尖角的高房子里出售肥美的冰冻鲱鱼,地窖门口挂着用粉笔写的价目表……”
这种充满质感的文字也体现在《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里,书中综合了诗歌、游记、地图等丰富元素,伊斯坦布尔化身老者,广阔的奥斯曼社会图景拼出古城绵延四个世纪的建造、蓬勃及转型。《伦敦传》再现伦敦城2000年历史时,没有刻板因循编年体,而是从关键词入手,如戏剧中的服饰———“伦敦人似乎人人爱穿戏服或假扮身份。18世纪中叶的商人登广告推销货物的传统价值之时,会戴假发、银膝扣、鞋扣,手腕套着一圈精致的褶裥饰边。20世纪早期,则可以看见银行收发员、送鱼男孩、侍应生、警察仍然身穿维多利亚中期的服饰,似乎意欲展现其行业的古风的尊崇或体面。”
近些年西方城市研究日盛,在学者看来,人在不同城市辗转、互动,留下生命的印记,持续塑造着城市特征,而城市环境又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性格。于是,城与人形成奇妙的对话———每座城市特点迥异,眼角眉梢也各具风情。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傅敬民认为,不少城市史读物建立在丰富史料之上,又不囿于史料,几百年的历史事件风驰电掣般从眼前掠过,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
个性化文学书写,汇聚城市中的众生百味
一座座城市不止是鳞次栉比的混凝土建筑,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狄更斯笔下的伦敦、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纽约、老舍笔下的北京、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无不流露城市神韵。有学者指出,我们需要这种记忆文学,她具有亲和性,着眼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我们也需要传统的大历史写作,以饱满激情书写城市的成长与蜕变。
无论是宁肯《北京:城与年》以小说家之笔捕捉北京的流年碎影,还是滕肖澜中篇小说集《上海底片》将普通人在城市的打拼置于文学聚光灯下,作家对城市文化的叙事表达,自然流露出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引发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宁肯印象最深的就是老舍作品中灵动又庞杂的北京,并在书中深情道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北京的关系,我喜欢巨大、神秘又敞开的事物,喜欢大的事物给人带来的说不清的心理镜像。我经常回忆早年一个人坐在房顶上的情景,回忆猫,鸽子,哨音,快速流动的云。我记得最迷惘的青春期的某段时光曾经一个人去故宫走动……仅就空间而非历史而言,故宫神秘的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一如那时我自身躁动的未知。”
优秀的文学书写,完全可以赋予城市景观生动的“体感”。曾旅居英美数十载的作家、画家蒋彝,以中国传统文人的行游方式,勾勒灯塔山的每条街道,以诗文抒写查尔斯河的每个表情。日前,蒋彝《日本画记》《波士顿画记》由世纪文景推出新版,今年还将出版《旧金山画记》《巴黎画记》。读者不仅能了解城市的文化历史背景,也能跟随作者足迹享受行走中的淡然与快乐,体悟人生心境。
每天,城市里都上演着无数的动人故事。作家们难以抗拒这种“诱惑”,试图在城市书写中唤醒心灵的细微感受。作家邱华栋、叶兆言各自埋首创作非虚构长篇《北京传》《南京传》,一座座倾注了强烈感情能量的城市,不仅是地域性存在,或是单一的叙事空间,而是变成了极目远方的平台,跃动着作家的私人记忆。
案例细节见证城市文明蝶变
对于人与城的交集,如果把走马观花似的“景点打卡”比作是握手寒暄的话,那么关注细节就是双方真正意义上的拥抱和交流。
不难发现,城市的魅力正蕴藏在一处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垃圾分类、便民措施、人性化养老、文化项目改造……无不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息息相关。上海在城市治理方面也多为人称道,最近,“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丛书聚焦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探索实践,推出首本《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治理的徐汇实践》。河长制下的中小河道精细化治理、微型消防站助力城市安全、“弄管会”和“路管会”织起社区自治新网络等38个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经典案例跃然纸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今年还计划推出相关城市治理系列丛书,见证城市文明的蝶变。(许旸)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