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与学术研究中,卫老师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坚定的信念和立场,这缘于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他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和真知灼见,是在学术争鸣中获得的。他认为,学术交锋可碰撞出真理的火花,马克思经济学需要发展,但必须首先把握其本意,不能错解、曲解甚至编造马克思的观点。所以,有媒体称他为理论界的“清道夫”“保洁员”。
卫老师是公认的《资本论》研究权威,对《资本论》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推动我国《资本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对《资本论》的研究难题和争议问题涉及很多,这里只举三例。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的这段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难点是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什么?卫老师通过详细考证,认为这里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在广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性生产关系,即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相结合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生产方式,即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认为,这是马克思已经讲清楚了的问题,论证有理有据。他还将此原理运用于我国国企改革,认为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应体现在劳动者是以企业主人的地位与属于全民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关于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解读问题。《资本论》在表述货币流通规律公式时说:“现在我们来考察一定时期内的流通货币的总额。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作为流通手段、时而作为支付手段执行职能的流通次数。”这一公式成为经济学界难解和争议的问题。卫老师通过深入考证,并通过国内外多种译本的对比,在1985年《学术月刊》第1期发表论文《〈资本论〉中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探讨》,讲清了这一难题,停息了争论。
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问题。卫老师指出,理论界长期流行生产力二要素或三要素观点,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二要素论来自苏联著作,三要素论是出于对《资本论》一段论述的误解。《资本论》中讲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简单要素”是指一切社会都不可或缺的生产力要素。随着生产的发展会有新的生产力要素加入。卫老师于1980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突破了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的框框和争论,提出生产力多要素论。根据马克思的说明,科学、分工协作、管理、自然力等也是生产力要素。他并且说明,长期以来,把生产力的内容理解得很狭窄,致使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跛足的东西。例如,片面强调人的因素而忽视物的因素;在物的因素中片面强调生产工具的作用而忽视原材料、电力和其他能源等的作用,不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片面强调群众运动,而忽视甚至鄙弃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明确认识和遵循马克思的生产力多要素论,特别是把握马克思强调科学的独立作用,有利于我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对于我国学界长期混淆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粗放型增长、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与集约型增长的观点,卫老师也进行了理论是非的澄清。(作者:洪银兴)
转自:光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