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书评类职业中 男性数量依然占统治地位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22





  2016年的Vida统计数据已经发布,它再次论证了媒体所说的:似乎都找不到那么多女性作家了。每一年,Vida(一个声援文学界女性的美国组织,总部在纽约)都会统计全球范围内在文学杂志或期刊上拥有专栏的作家,最终发现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以及评论那些作家的书评者中,男性始终占了三分之二。第二年,这项调查依然聚焦在“区间性”的数据上,他们所分析的因素包括种族、性别以及残疾障碍。


  《伦敦书评》(LondonReviewofBooks,简称LRB)又一次成为“性别差异最大”的杂志,书评作家中仅有18%为女性,而被评论的作家中只有26%为女性。自从2010年Vida开始第一次数据统计以来,LRB的数据一直都比较顽固,但是LRB在2013年告诉作家凯瑟琳·海曼(KathrynHeyman):“……毫无疑问,尽管文学界女性作家的占比一直很低,这给我们带来了痛苦,我们为改变这种境况所做的努力也并未成功,而且毫无希望。我们也会继续努力,持续关注这件事。”


  其他的出版商做得稍微好点。《纽约时报书评》从调查开始就在男女作家比例方面取得了持续的进步,目前书评作家的比例均衡,女性书评作家占44%。自2010年以来,格兰塔出版社(Granta)所出版的书刊中女性作家的数量为38位,第一次超过了男性作家(37位)。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中,38%的书评是女性作家写的,但只有29%女性作家的书被评论。


  Vida的区间统计结果表明,在文学杂志工作的作家中黄皮肤和黑皮肤相对较少——但是,样本范围太小会突出自述式调查获取精确结论的困难程度。比如,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格兰塔出版社中56%的作者均有残疾障碍——但是数据表明只有9人回答了关于残疾障碍的问题,其中5人有“一项或多项的残疾或障碍”。又比如另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残疾障碍的人吗”,只有1个人(占11%)回答了“是”,1个人回答了“不是”,还有1个人回答了“不确定”,剩余6人(占67%)均没有回答该问题。在“你的性取向是什么?”这一问题中,3位格兰塔出版社的作者回答了“异性恋”,1人回答了“女同性恋”,1人回答了“双性恋”,1人回答了“选项中未列举的性取向”,1人没有回答,还有1人勾选了多项。同时,在选择“作家的肤色”时,《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的2位作者回答的是“本土居民”。但是,他们指的是哪里的本土居民呢?(Vida没有对《卫报》针对方法论提出的这些问题作出答复,但是他们承认:“Vida统计数据还只是一个半成品,而且严重依赖自我认知。我们依然处于学习和倾听的过程中。”)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让美国更美好’的时代,我们可以亲眼看到这些隐藏的价值观如何被显现出来,”Vida在一次声明中这样提到,他们觉得“在女性的身上发生了一场丝毫不加掩饰的战争,同时还有对非二元性别和变性人的完全抹杀”。这个组织(Vida)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发出一道闪亮的光,揭露出版商充满性别偏见的出版率,以此来说明性别歧视并不仅仅是一种想法,作家、教育家和消费者应该让出版商为这些遗漏而负责”,他们还希望,这种一年一度的揭露能够促使出版商变得更具有代表性。或许,到2017年调查数据公布的时候,那令人痛苦的“女性占比”会变得不那么顽固。


  转自:界面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插画中的《上海书评》:纸质阅读中,让人怀念的美

    插画中的《上海书评》:纸质阅读中,让人怀念的美

    于今年元旦休刊的《东方早报》曾有着多份在海内外文艺界影响极广的周刊,其中包括《上海书评》《艺术评论》等,如今都已成为“澎湃新闻”的栏目之一。
    2017-08-17
  • 林真理子,男性惧怕女性袒露自己的欲望

    林真理子,男性惧怕女性袒露自己的欲望

    日本畅销书作家、直木奖评委林真理子是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的嘉宾之一,她的作品在日本畅销3000万册,几乎横扫日本文坛所有奖项。此次,她携带自己创作生涯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平民之宴》《遗失的世界》中文版来到上海,并接...
    2017-08-30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