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编剧马中骏:“引笔”成佳作 艺术驻我心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03





 

  人物小传


  马中骏,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迄今共计制作出品了百余部题材多样、影响广泛的优秀中国影视作品,曾荣获中国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奖、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突出贡献出品人、网络影视行业杰出贡献奖等,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常青树”。


  大部分年轻观众对马中骏这个名字熟悉起来,是在2015年电视剧《花千骨》播出后。2014年,马中骏领衔的慈文传媒集团将网络作家fresh果果的小说《花千骨》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从未从事过制片工作的唐丽君操盘了这个投资高达1.05亿元的项目,其时尚未大红大紫的赵丽颖与急需拓开内地市场的台湾演员霍建华悄然进组拍摄。当时并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这个本身体量、数据皆非顶级的小说。2015年暑假,《花千骨》在湖南卫视的十点档周播剧场开播。缺乏黄金档的天然优势、缺少流量明星,也没有知名编剧导演保驾护航,迎来的却是“播放量突破200亿次,创中国电视剧之最”“周播剧场收视冠军”“掀起周播剧场红利”“同名游戏月入两亿”等消息。马中骏的名字,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


  从读书郎到剧作家


  马中骏1957年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排行最小,也最淘气。小学三年级时,从事文学工作的表哥带回家两箱世界名著,放于家中阁楼。正是这些书,带给马中骏一个崭新的世界,滋养了他的文学天分。


  少年时期的马中骏不仅自己读这些世界名著,还跟小伙伴们换着看。为了一本书能在手里留得久些,马中骏学会了耍赖,“没书可看的时候,就扣着人家的书,一直到人家把新书拿来,才把旧书还给人家,反正用尽各种手段”。马中骏说,“印象最深的,是跟大嫂邻居家的儿子换书看。两家离得很远,刚好是公交车的两个终点站,过去一趟一个半小时。当时有这样的书源很难得,尽管距离远,也持续交换了八九年”。


  中学时,马中骏来到上海探望大哥,偶然遇到了做话剧美工工作的朋友孙吴。“他给了我一张话剧票。这部剧排练时叫《沉默》,公演改名《于无声处》,是那个年代火遍全国的四幕剧。”这台话剧带给马中骏极大震撼。他下决心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并从孙吴家借来许多话剧剧本自学。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马中骏报名参加了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总工会联合举办的编剧研修班,遇到了《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的老师、中国话剧奠基人熊佛西的亲授弟子曲信先。在曲信先老师指导下,马中骏学到了许多戏剧写作技巧和经验。由此,马中骏正式踏上了编剧之路。


  1980年,马中骏与贾鸿源、瞿新华一起,创作出颇具先锋意识的独幕话剧《屋外有热流》,发表于当时中国文学刊物中最好的剧本类月刊《剧本》,在国内引起极大轰动,并获得1980年首届全国优秀剧本奖,马中骏也被誉为“中国实验话剧的先锋”。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马中骏开始涉足影视制作领域。之前,他一直奋进在纯粹的艺术道路上,总感觉编剧话语权不够,导演和出品人对作品的决定权更大。于是乎,他开始改变角色,从编剧向影视制作人转变。2000年,他创办了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在影视制作领域,马中骏始终秉持一个宗旨,即制作“流行的经典”。创业之初,港台武侠剧正风靡内地。马中骏发现,内地为什么不能有属于自己的武侠剧呢?有此想法后,他立即着手开干,从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作家手中购买了一批武侠小说版权,开启了最早的“IP改编”之路。


  马中骏投入制作的第一部武侠剧,是《射雕英雄传》。而此前,已有4次翻拍经历。马中骏认为,要做就要做得和别人不一样,他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前卫的决定:实景实拍。


  很快,“射雕”剧组选看外景,从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草原,到浙江舟山的桃花岛,经过两个月奔波,剧组于2001年8月在乌兰察布草原开机。时任制片人的张纪中一声“下水”,数百匹骏马奔踏进入草原的水塘,此情此景,正是金庸笔下“尘土闭天,万马奔驰而至”画面的完美再现。这个镜头,最后被用到《射雕英雄传》的片头曲中:几声马头琴,拉出一片广袤的草原风光,紧接着是万马奔腾的壮美,配上歌词“千秋霸业,百战成功,边声四起唱大风;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诠释出金庸独有的武林豪侠之气。


  在马中骏的创作理念里,剧本的好坏在电视剧创作中的作用要大于“运作”。一直以来,他都将该理念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2005年,马中骏出品了改编自古龙小说《绝代双骄》的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这部剧改编时,并未遵从原著,不仅反派角色性别有转换,还将原著中的两个角色合二为一。这种改编手法,放至当下几乎是“大忌”,当时却未引来观众“讨伐”,反倒成了津津乐道的话题。类似这样大胆的改编,之所以能被观众接受,在马中骏看来并非幸运,“故事变了,一些人物变了,原著传递的精神内核不但没有变还加深了,这才是改编的要旨”。马中骏说。


  改编时不按套路出牌,出品时也没有循规蹈矩。2005年5月,《南方读书报》率先报道了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将于“优度宽频”网站首播的消息。此举立即引发了广州、哈尔滨、武汉等多家电视台的不满,认为“网络首播”会影响电视观众流失,其中独家买断广州地区首播权的广州电视台反应更强烈,严正抗议片方的“网络首播”。当时,“网络首播”尚属全国首例。当时,广州台节目交流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也无奈地表示,在签合同时并没有想到网络首播这类新现象。尽管如此,马中骏依旧顶住压力,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7年,马中骏参加由“新浪读书频道”主办的“第四届新浪原创文学大赛”,他买下获得推理文学类金奖的作品《天眼》的版权,同年推出了由《天眼》改编的国内首部与盗墓有关的电视剧《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马中骏的“网改之路”由此开启。


  创新也是门手艺活儿


  马中骏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当前的影视业正处于‘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时代’”。面对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技术突进、受众更迭的现状,观众观剧方式的改变、审美喜好的颠覆,影视行业的水变得更加难“蹚”,大多数影视公司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正谋求转型。


  针对庞大复杂的影视剧市场,马中骏逐渐产生了市场细分理念。2016年,他带领团队先后细分出以男性向、女性向题材等以受众细分的内容布局,同时更注重年轻化业务团队建设,打造多类型业务团队,广纳优秀人才,打造年轻化、海归化、专业化团队。


  在选人用人方面,马中骏是位伯乐。制作《花千骨》时,大胆启用唐丽君作为制片人,证明了他的独具慧眼。“我们要永远追求创新的思想,要将创新变成自己根深蒂固的基因。我们要在传统文学、新文学中汲取营养,在生活里汲取灵感。鼓励创作者创新、试错,这样的能力很重要。”马中骏无疑是慈文传媒的中流砥柱。他一直秉持着“匠人精神”,在“中国故事、东方审美、世界传播”理念的引导下,扶持了一大批当代中国兼具创新理念和发展精神的青年文艺创作和产业运营的新生力量。


  马中骏常说自己其实是个“手艺人”,他也叮嘱团队里的年轻人,“身为一个内容制作者,所有创作都要尊重最基本的艺术规律,其实我们的活儿跟非遗传承人近似,都是手艺活儿。加强手艺,才能创新”。


  现年已61岁的马中骏,常常将喜怒哀乐挂在脸上。开心与不开心,他很少装。他的员工会参与他的每一场公开活动,拍照记录,有时员工会调侃他,问他在台上能不能稍微笑一笑,这样看起来会比较高兴。他却坦然说自己很少假装,台上没什么好开心的时候,就不笑。只是难得讲到他感兴趣的某个话题时,他的眼睛会笑得眯成一条线,摄影师把这一幕用相机记录下来,公司里年轻的职员做成了“满脸都是高兴”的表情包发在公司群,用来调侃这位市值200亿元的文化企业老板。有记者问他,这样被开玩笑会不会不高兴,马中骏再次笑得眯起了眼,“我都不知道他们给我做了表情包,忽然有一天看到群里出现了这个”。他佯装瞪了下眼,“嗯?小朋友呢就是爱玩一点”,旋即又恢复了笑容。


  员工们喜欢称马中骏为“马爷”,这不仅是由于他的掌舵人身份,更多是源自他那种果敢的探索精神、勇于创新的魄力、超前的商业智慧带来的个人魅力。“2018年,我会带着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勇于突破创新,以更扎实的作品、更出色的技术,为观众呈现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马中骏说。


  原标题:国家一级编剧马中骏:“引笔”成佳作 艺术驻我心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