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这15年,是中国—东盟关系持续深化的15年,双方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中国是第一个同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的国家。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15年双方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合作得以加速发展。
平安证券宏观研究组日前撰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东盟的经济发展状况,探讨了中国与东盟未来投资合作的前景与领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表示,“随着南海合作的深入和中国—东盟关系的持续好转,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缘优势愈发明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依靠完备的工业体系与极佳的地缘优势,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前景可期。”
平安证券报告称,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入,贸易额迅速增长。双边贸易额从1995年不足20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逾5000亿美元,22年间扩超25倍以上。如今,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在中国—东盟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东盟双向投资也在不断发展。平安证券报告显示,尽管2016年中国对东盟投资额同比减少29.6%,但仍为2003年的86.1倍,2015年数据更是2003年的122.4倍。与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对比,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同比长期高于总额增速;东盟承接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占中国对外投资总流量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1.6%上升到2016年的5.2%,2015年曾达到10.0%的高位。“虽然近十几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速波动较剧烈,但与中国对外投资总额比较,整体仍有显著的相对增速。”张明说。
平安证券报告分析指出,从东盟各国发展阶段来看,可以按照人均GDP将东盟十国划分为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三个集合,分别属于发达国家、发展较好国家和相对落后国家。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对应着不同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就需要不同产业结构的外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需要更多的服务业投资,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服务业及制造业投资,而较落后国家则需要更多的农林牧渔及其设备投资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得益于自身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各个门类的工业设备与技术能够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十国所用。加上中国与东盟天然相邻的地理优势,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备客观条件。
分国别看,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规模有明显差异。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及泰国在2016年全年均获得10亿美元以上中国投资,而老挝、缅甸、文莱及菲律宾获得的投资额不足5亿美元。这其中有经济体量和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地缘局势及中国对输出资本管控的影响。若比较近些年的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对新加坡新增投资规模显著高于其他九国,但2016年有显著下行;马来西亚、越南接受中方新增投资规模增长较快;印尼、柬埔寨近几年接受中方新增投资的水平较稳定;老挝接受中方新增投资在2014年~2016年期间有显著下滑;泰国、菲律宾、缅甸接受中方投资流量的波动较大,但波动中枢分别有上行、下行和持平的趋势;文莱则在前几年未接受中方较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于2016年接受了1.4亿美元的中方投资。
从存量上看,中国对新加坡投资仍具明显规模优势,印尼接受投资存量也接近100亿美元,老挝、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接受存量在30亿~60亿美元之间,菲律宾、文莱接受存量不及10亿美元。
在存量表现上亦是有所不同,更多体现的是往年投资的方向。其中新加坡获得所有领域的投资,一方面是多年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产业在与东盟的初始合作中需要新加坡作为投资平台来与东盟各国合作。马来西亚获得的投资相对集中于制造业、租赁商服、批发零售、建筑、房地产等领域;印尼获得的投资也较为全面,在制造业、租赁商服、采矿业、批发零售、公用事业、金融、农林牧渔等领域均有中方投资;越南获得投资则集中于制造业、租赁商服、批发零售、金融等;泰国则获得了中方在制造业、批发零售、金融、交运邮储领域的投资;柬埔寨获得的投资主要在公用事业、建筑和农林牧渔领域;老挝获得的投资也较为广泛,租赁商服、采矿业、公用事业、建筑、农林牧渔、房地产均有分布;缅甸获得的投资则集中于采矿业与公用事业领域。
平安证券研究组通过比较投资存量与流量的产业结构差异发现,中国对东盟投资己无需新加坡作为主要平台,与东盟各国的双边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一方面,中国产业资本为东盟较落后国家提供建筑及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为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制造业、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投资,为发达国家提供商贸零售等服务业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产业资本也因地制宜,根据各国的矿产、农作物等资源禀赋差异来选择在相应领域进行投资。从时间跨度上看,采矿等较低端的产业投资在不断减少,制造业等产业投资在不断扩容。(何诗霏)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