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央视《国家宝藏》水井坊开创传统文化活传承先河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1-30





  历经2400年却锋芒依旧、象征王者尊荣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记载先秦记忆、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大秦石鼓;或为杨贵妃配饰“同款”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收录了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唐摹《万岁通天帖》……这一众国之重宝,平时均隐于庙社之高的国家级博物馆,甚少向公众开放,更是被列入禁止出国的珍稀名录之上,如今它们却共同亮相于一档史无前例的文化综艺节目,将用最创新的方式解密宝物鲜为人知的前世今生,让千载文明活灵活现于大众眼前。
 

  (水井坊独家冠名央视《国家宝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即将在央视首播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在11月27日举行的节目发布会上,首次公布了节目将收录的27件国宝的“全明星”阵列,引来广泛关注。《国家宝藏》全方位聚焦国宝,结合了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让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的馆长亲身讲解国宝之美,附以同样由全明星阵容演绎的每件国宝背后曲折离奇的故事。据悉,该节目将于12月3日起每周日晚19:30在央视综艺频道与全国观众见面。
 

  (央视知名主持人尼格买提担任开播发布会主持)


  当日,作为发布会主持人的央视知名主持尼格买提,首度“剧透”了即将亮相的重量级“主角”:能登上《国家宝藏》的,都是来自我国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国家级博物馆的馆藏之浩瀚,每家精挑细选3件镇馆之宝,合共27件,均为国之重器,人类之光,因此,包括《千里江山卷》、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大克鼎,曾侯乙编钟等平时大多不轻易示人,即使去到博物馆也未必能一睹真容的国宝,这次都将在节目中悉数“登台”。
 

  (“国宝守护人”代表——秦海璐)


  而作为节目主持人,“老戏骨”张国立在当日也被任命为“001号国宝守护者”,携手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馆长以及传承600年酿酒技艺的水井坊一起守护国宝。在谈到对国宝和传统文化最佳的保护方式时,央视发言人提到,让传统文化透过吸引眼球的国宝,继续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传承实现保护,正是节目组希望和公众一起探索的思路——让大家走进博物馆,而且要经常去,从中不断更新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


  怀揣让博物馆和传统文化共同“活”起来的初心,被誉为“第一坊”的中国高端白酒水井坊,独家冠名赞助这一巨制,携手央视开创传统文化活传承之先河。水井坊市场总监舒杨女士对此表示,水井坊本次携手央视、联合九大博物馆,意在“共同开启民族文化自信的新篇章,赋予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精髓以新生,让其在当代、后世都生生不息,不断焕发中华文明的鲜活光彩。”
 

  (《国家宝藏》独家冠名四川水井坊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舒杨女士)


  事实上,作为非遗技艺不断代活传承的代表,水井坊不但坐拥“双遗产”——奠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井街酒坊600年原址之上的水井坊博物馆,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酒600年未停,技艺600年未变,匠心600年不移”的“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更是在今年成立了白酒业内首个致力于非遗保护的专项基金。舒杨女士补充道,在承载和活化文明记忆上,水井坊博物馆和九大博物馆同宗同源,在让中华文化焕发当代新生的使命上,双方更是殊途同归。


  有酒必有器,酒器作为酒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古代一直作为礼器而存在,因为酒一直被敬为连接人与天地神祇的媒介,九大博物馆馆藏重宝中也不乏尊、爵、罍这些上古酒器。酒文化伴随华夏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如果没有酒,唐诗可能减半,宋词恐怕无味,连《红楼梦》都会失去很多优美的篇章。作为华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井坊也与27件国宝重器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在包括展现中华冷兵器巅峰造诣的越王勾践剑、叙说中华书法博大精深的《万世通天帖》、描绘中华服饰之华美考究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等国宝之外,从酒文化与炎黄文化相伴相生的历史和灵感故事中,展现中华文明之美的第28个维度。与此同时,水井坊还以即将亮相的9件馆藏珍品为灵感源泉,与《国家宝藏》联合定制推出了新春纪念酒具。届时,凡前往门店购买水井坊产品均有机会获赠酒具,后续水井坊还将推出一系列互动活动,号召消费者一起向“活着的传承”致敬。
 

  (高端白酒水井坊与央视《国家宝藏》强强联手开启民族文化自信复兴)


  感召于时代的呼唤,水井坊与央视强强联手,刷新博物馆的打开方式,让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赋予大家生活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满怀底气和力量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国家宝藏》12月3日耀世而来)


  转自:南方企业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