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支付、互联网技术、消费升级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内容付费来提升自我,买一门‘课’正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流行。”在亚马逊联合新华网、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官网发布的2017十大文化阅读热点事件中,内容付费成为文化消费新增长点位列其中。
时间回溯到2016年,当年4月问咖、值乎出现;5月,分答、知乎Live面市;6月,得到《李翔商业内参》、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推出……几乎每月都有知识付费的平台或者产品走红,知识付费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而到2017年,阿里应用分发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Q2应用行业报告》称,知识付费正处于高速增长期,5家主要知识付费平台同比增长率均在50%以上,目前用户已达到5000万。“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而2017年则被称为知识付费鏖战之年。”亚马逊Kindle中国区市场总监于洪说道。日前,他与新榜创始人徐达内,新精英生涯创始人、作家古典,远读重洋创始人孙思远以及三节课联合创始人、作家黄有璨围绕“知识付费时代的阅读”主题,就知识付费底层逻辑、发展方向和与阅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知识付费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人要付费获得知识,这或许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花钱上学、花钱买书、花钱学习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在“知识付费”时代,用户在喜马拉雅App上花××元购买《好好说话》的课程,或在得到上花××元收听《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或在分答上花××元让王思聪回答一个问题……但你得到的真的是知识吗?
在徐达内看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填满,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有目的地获取知识需求更旺盛,这些因素叠加,成为知识付费繁荣走势的温床。“我听说一个养猪的农民开了一个知识付费的项目,销量很好,其实是教人怎么获取农业补贴,这样细分的、原来难以被挖掘的知识变成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也印证了知识付费领域的快速增长。而在这个领域有两个方向很有前景,一个是技能型的教育,一个是人性素养的培育。”
黄有璨则表示,就知识付费的底层逻辑而言,用户付费购买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知识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你不用再花整块的时间去读完一本书,或对一个领域用不可预知的精力去了解,只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听那些已经吃透书本或深耕行业的领军者讲述他的心得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一种自我获得。“所以知识付费生产者最核心的能力是如何把一个看起来原本枯燥的知识说得有趣并能激发受众的兴趣。”
因此,黄有璨认为,知识付费赢得用户,首先要选好赛道,即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是基于垂直场景的应用类的知识,例如如何做好PPT、考证、怎么申请补贴,还是兴趣、性情培育的中长尾类目,如关于历史、哲学、人文素养的内容。其次就是要专注对知识再解读、再加工,把它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节省时间。“知识付费并不是做内容,而是在做产品,简单的内容是不需要对用户体验负责的,但产品是要为消费体验负责的,要考虑达到可交付的体验。”
“听书”并不能替代看书
对于“知识付费”的盛行,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知识付费是为公众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但也有很多人质疑它仅是现代人为了解决“知识焦虑”的一个产物,碎片化、快餐式的知识反哺并不能替代阅读。“听书”是否会代替看书,是否将影响图书消费,成了一个新辩题。
在职业规划付费专栏作者古典看来,付费的知识更像搜索引擎的功能,是精准抓取了某一场景用户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并对这些知识结构化、场景化、重新诠释得简单易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幻觉,似乎某个知识一听仿佛就懂了,每天都若有所悟,但实际上收获并没有转化。”古典认为,要解决这一迷思,还要落脚于真正的阅读。“深度阅读是在塑造阅读和思维能力,知道你要走的方向,而带着学习框架,才能把付费知识那些碎片化的获得快速吸收,以获得真正的收获。”
孙思远也认为,深度阅读和浓缩知识的学习要相辅相成。“如1分钟读书或20分钟讲书这样的‘书探’产品,其实是帮助人们用低成本、短时间的方式了解一本书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但依旧不能代替阅读本身。因为每个人读书得到的收获并不一样,阅读的过程其实更是知识延伸和再记忆的过程。因此,知识信息碎片化的总结和应用服务与深度阅读是螺旋上升、相辅相成的关系。”(李子晨)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