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2017年文化传媒投资路径:优质内容最为资本青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2017-08-03





  从风起云涌的投资热潮到疯狂炒作后估值虚高,再到如今挤出泡沫回归价值。在2016年的监管重拳之下,近几年文化传媒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境遇可谓跌宕起伏,而这也为市场回归理性注入“强心针”。


  建投华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投华文”)总经理曹群表示,国内资本市场监管的趋严有助于引导上市公司将市值管理建立在长期的产业耕耘之上,资本也更青睐于具有优质内容、新兴技术与文化传媒相互融合与发展的投资标的。


  同时,为了寻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或者借鉴到更好的商业模式,中国资本走向和深入国际市场成为近年来的一大路径。然而跨境并购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仍旧面临一些风险和痛点。在7月27日中国建投集团和第一财经联合主办的“JIC投资沙龙”上,多位业内专业人士认为,选择怎样的投资标的、投后整合和管理、投资成本与价值是否匹配等成为中国企业或者资本进行海外投资时的风险和痛点。


  2017年文化传媒领域该如何投?


  资本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投资热情在2015年达到顶峰,彼时并购重组呈井喷之势、新模式新概念不断涌出、估值严重虚高。而2016年随着监管趋严,并购降温、泡沫被挤出,行业回归价值。经历这样一个过程,2017年传媒产业的投资生态以及资本的投资策略,为市场所关注。


  根据数据,2016年中国传媒产业并购重组事件共284起,披露总规模合计约2815亿(其中41起未披露金额),交易完成84起,完成效率为29%,与2015年相比略有提升,但失败和未通过的案例也多达21起。在2016年并购政策收紧之后,2017年中国传媒并购则趋向于更加理性。


  “去年年底整个传媒指数累计跌幅30%,行业涨幅A股子行业倒数第一,这里面说明一个问题,整个传媒业的前期估值比较高,存在严重估值泡沫,去年这个泡沫慢慢挤掉,随着政策监管力度趋紧,整个估值回归理性。”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谭云明表示。


  在曹群看来,传媒类的企业具有轻资产运营的特点,一般会具有较高的PE倍数,之前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些备受关注的传媒企业达到上百倍的市盈率为常见情况,当前市场行情有所回落的情况下,35~50倍的平均市盈率是较为合理的。


  如今在去泡沫化的过程中,炒作熄火、“讲故事”的戏码失效,投资标的业绩盈利成为资本方的重要考量标准,“真成长”的商业模式才能被资金所青睐。曹群认为,好的创新商业模式应该是不易被复制或者复制成本很高的,往往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且应具备战略创新,如苹果将手机由电子产品向以终端为基础的综合性内容提供商的转变。


  “在投资每个项目之前,我们都会把相关领域的研究做透彻,去梳理行业里的领先代表性企业,看行业未来是否有增长、爆发的可能,底层的逻辑是什么,业务的天花板有多高,增长的动力是持续横向扩张还是不断开发整合新的业务,不同业务之间会不会有协同促进等等,这些都是要考量的因素。”曹群分享建投华文的投资经验称,还存在一类企业,市场价值被低估,但有可能是在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方向或者通过重组并购的方式为未来增长蓄力,业绩暂时没有显现出来,这种企业也会被重点关注。


  在市场回归理性之后,优质的内容以及技术与文化传媒的融合成为资本方偏爱的投资方向。曹群表示,优质内容是文化传媒产业的根本,尤其在消费升级、文化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及环境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必然带来对更多优质内容的充沛需求;另外,技术的发展往往对文化传媒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新兴技术与文化传媒的融合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投资主题。


  “大家回归内容,包括对于真正有价值核心的IP转换能力关注,尤其是大家对于最后变现关注比较强。”建投华文执行总经理陈宇同时就细分领域情况进行分析称,影院已形成极大巨头,未来存在整合机会,影视和视频方面的内容、质量更被市场看重,VR/AR方面目前应用转化尚不成熟,一些细分领域真正的核心门槛,仍旧需要思考。


  对于2017年中国传媒投资趋势,谭云明表示,国有传媒企业成为传媒投资重点,民间投资成为文化传媒投资新型主力军,人工智能以及类跨体化应用被看好,手游和在线教育也是未来投资热点,而VR/AR领域还有待于持续深化,影视投资风险则在加大。


  海外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


  为了寻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或者借鉴到更好的商业模式,中国资本走向和深入国际市场成为近年来的一大路径。然而跨境并购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仍旧面临一些风险和痛点。


  “在跨境并购领域,2016年我国跨境并购领域交易规模达到新的高点。但受监管加强和外汇限制的影响,资金出境艰难导致2016年年底至今跨境并购市场出现短暂降温。”在曹群看来,从长期看,包括文化传媒产业在内的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的趋势已经确立,未来文化传媒的跨境并购活动仍将持续,但在并购标的选择上会趋于理性和成熟,资本应该以前瞻性的眼光布局有助于中国文化传媒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行业。


  陈宇认为,中国文化传媒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走向海外市场,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拿时间换环境和内容,欧美市场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国内企业更多买的是商业模式以及人才和团队,这是一种趋势;二是因为价差,国内资本市场估值比较高,而国外标的相对较为便宜。


  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李川看来,中国文化传媒企业或者资本走向国际市场机会和挑战并存,可以寻找到较好的投资标的,或者将海外企业的经验和体系引到国内,但是应该寻找怎样的标的、投资目的等均明晰,“最后能走远一定是商业模式成功,商业模式成功才有影响力”。


  跨境的文化输出或者对外传播,尤其是海外投资并购领域,面临的风险仍旧较多。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陈端认为,文化传媒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不仅涉及文化传播风险和障碍,投资并购过程当中的政策法律风险,还有投资后的深度整合风险,同时也可能叠加国内的一些不可控风险。


  曹群举例称,对投资目的地市场、法律、税收环境缺乏了解,对投资标的真实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财务状况缺乏了解、缺乏详尽的整合计划,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等,诸如此类都是投资者经常遇到的风险,风险与收益如影随形,如何在最小的风险敞口下取得最高的投资回报,是对投资机构专业能力的考验。


  中国企业在购买国外企业的过程中就存在较多风险,“首先是谈判不对等,毕竟我们时间积累比较有限,欧美这些专家更多是担心项目确定性问题,由于资金出境等方面需经我们国家政府机构监管审批,所以欧美方面会要求有分手费或者限制保证金后续交割时间。”陈宇表示。


  同时,陈宇认为,海外并购更多是买完以后的事情,而不是买本身这件事情,较多企业盲目乐观,认为自身资金实力强,拿低杠杆或者是低利率钱,甚至是更低成本钱买海外企业,把风险转移了,但是真正风险在投后管理以及投后整合,买回来以后如何运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保利影业常务副总经理陈鹏则认为,文化传媒产业海外投资的痛点在于投资成本与价值是否匹配,投资是否能够实现良性投资价值,这是最关键的,建议走向海外市场的企业或资本考量好自身对外投资的战略目标。


  对于海外并购投资方面的预判,陈宇认为,随着监管趋严,今年下半年可能仍旧处于降温的态势,但明年有望迎来一定转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