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后的北京气温逐渐攀升,白昼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电的发明让人类摆脱了白天和夜晚的束缚,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便利了日常生活也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时光。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精神灵魂,那么书店就是城市的精神地标,而“24小时书店”就是这些精神地标中一盏不灭的灯。
为读书人点亮一盏不熄灭的灯
从装订成册的纸质书到不限容量的电子书,从街角路边的实体书店到轻点鼠标就能浏览的网上书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活和消费行为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大众的阅读习惯。
在互联网书店和电子书快速普及等因素的影响下,实体书店迎来了一波倒闭潮,而有关实体书店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存活”的话题也早已不再新鲜。
24小时书店在成立之初不失为传统书店转型的一种探索,然而从午夜至清晨微乎其微的销售业绩、售货服务人员的薪酬、设备电力的耗损,这些对商家而言无法避免的成本支出,让这条转型之路比看起来还要坎坷许多。
作为北京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他们统计,初期晚上9点到12点,两个分店内的读者人数加起来,至少有300人;晚上12点到凌晨3点,平均100人左右;凌晨三点到早上六点,一般只有三四个人。
记者走访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时发现,晚上10点以后留在书店的顾客多半只是在阅读,买书的顾客并不多,这家24小时书店更像是一家不打烊的图书馆。有在24小时书店体验过通宵读书的顾客告诉记者,后半夜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很疲惫了,连来这刷题的学生党也困得打盹,真正一直通宵看书的人少之又少。
网上也有不少人认为24小时书店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此,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他的看法:“如果这家书店只是以24小时来销售图书的话,那我觉得可有可无,因为互联网上早已经24小时卖书了。但是如果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是以阅读为中心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话,那我觉得,对于北京这样,包括很多个中大型城市来说太需要了,因为它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态度和一种追求。”
就像有位读者说的:“它就是像个灯塔一样,让黑夜里追求知识的人随时看到光明,它的象征意义比经济收益要重要。”
24小时书店为读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书籍,更多的是一个静心、舒适的阅读环境,让人们可以在灯红酒绿的娱乐场之外多一种精神文化的选择。
从政府到社会 为实体书店提供更多关注
今年4月,上海市发布《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实体书店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顶层设计”,这是上海首次将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布局。
早在2015年初,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就启动了关于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的申报立项工作,并将实体书店资金扶持工作纳入全市“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
据了解,扶持资金使用方式以奖励为主,必要时可采用购买服务或项目补贴等形式。2016年计划对约70家实体书店予以奖励扶持,单个最高奖励金额为100万元。“十三五”期间,每年将制定年度扶持申报指南,对实体书店的扶持重点和方向进行微调。预计五年间重点扶持发展400至500家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实体书店。
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明确支持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行业发展,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布局合理的复合式文化场所。
政策的支持和扶持无疑为实体书店吹来了一阵暖风。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通过“十三五”期间财政资金的扶持与引导工作,促使北京市有相当数量的实体书店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逐渐走上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涌现充满活力的多层次全类型、有特色的实体书店群体。“同时充分发挥示范标杆作用,带动行业科学健康发展,助力建成与北京文化中心定位相适应的更具人文特色的一流的出版物发行服务体系。”
谈起创办24小时书店的初衷,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指出:“随着生产、生存方式的改变,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有这样的需要。现在来的人有的是恋人,有的是闺蜜,有的是朋友,还有在我们这里开阅读会的,读书可以在很多地方读,但是有的人就愿意在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很温馨,可以交流,我觉得现在多元化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重视。”
24小时书店的存在或许对“拯救”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杯水车薪,但对于渴望深夜有书香陪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心安。作家莫耶说过:“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 在这拥挤繁忙的时代,能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让人们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从此城市的夜晚将被更多的书香浸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