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主办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齐聚一堂,一同探讨当下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途径与前景。
创图科技李欣:文化科技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成为公共文化消费
把公共文化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到底怎么做?李欣一语中的——“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在于免费,老百姓最喜欢的也是免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免费的资源和需要免费的用户对接起来“。在李欣看来,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怎么利用好这个工具,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服务的升级改造。
据悉,2016年3月,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的“文化上海云”,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幕之际,正式与上海市民见面。据了解,“文化上海云”集合了上海每年23.6万场公共文化活动信息,提供近3000万人次的活动订单。市民可通过手机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快速找到并预约感兴趣的活动,而市民们自己成立的文化团队通过“文化上海云”网上登记审核,也可以免费预订、使用全市公共文化场馆的场地设施,“有了这么多的用户以后,我们开始做文化超市,思考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让普通用户有更多优质的产品进入到公共文化体系里面来”。
李欣谈到,互联网公开透明公平的机制,不仅解决了随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推送的功能,同时也让更多的能够创造文化作品、文化内容、好的文化演出团队,进入到真正的文化中心来。“大家可能也不太了解公共文化,也没有体验过公共文化,觉得公共文化太low了,都是老头老太享受的,品质不高。”但是有了文化超市,就改变了这个局面,因为你要看什么节目可以自己选,解决了文化点单的问题就形成了科学的供需匹配模式。同时,有了这么多的资源、内容和用户以后,我们需要的大数据就解决了精准营销、精准配送、精准服务的问题,这样公共文化就不再是公共文化,而是公共文化消费。
中文发集团马建平:双创服务平台发展模式思考
“在北京朝阳区或者通州,我们看到很多类似798,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在北京大家去看的时候,都感觉出欣欣向荣,无论是园区的拥有者还是园区的运营方,包括园区的所有企业,活得都很滋润。但当我们放眼全国时,会发现真正能够做到像北京798或者CBD这样文化创业产业特别聚集的城市少之又少。所以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更合适在一些产业基础比较适合的地方去开展”中文发集团文化有限公司CEO马建平这样谈到。 就目前的状态来讲为什么比较适合去一二线去做,三四线就比较弱?因为在国内越到三四线城市,往往产业越散。
一般来讲,一个成熟园区的产业发展基本上要遵循这五个阶段:一二产文创化、文创产业园区化、园区模式消费化、消费升级智慧化、智慧园区证券化等。像台湾人少产业小公司也少的发展条件,园区却可以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在于整个的园区消费实现了智慧化,整个园区的吃住行全面升级,实现了移动触网,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我们去很多三四线城市,看到空的厂房特别多,那么可不可以把它做成一个特色小镇?其实这样的’特色小镇’最核心的东西是园区的证券化过程,如何让资本进来,如何让经营方把真正的产业引进来”马建平这样说到。
而要想实现智慧园区证券化,马建平认为,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建设投融资服务平台,不仅仅是为园区的企业省去土地租金,提供融资服务,而是要打造企业与企业之间互赢共生的产业生态,真正做好园区内创业创新的服务工作,“双创企业最大的痛点还是钱,企业整个的生存和发展中最大的痛点是人才,如何让文化大融合前提下把双创做好,实际上需要民营企业市场主体一起努力”。
此外,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运营负责人、深圳贺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等也分别作了关于“文化产业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影响力“、”传统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思路“等主题演讲。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