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体量无品牌,禽肉调理品亟待突破瓶颈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1-09





  业内认为,未来新食材、新口味、新群体、新业态值得关注
 
  如今,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老牌西式连锁快餐,以大脸鸡排、正新鸡排为代表的新兴连锁终端,以及更为高端的牛排馆、咖啡厅和低端的小型鸡排店、路边摊等渠道,共同构建出调理品产业不同的消费层级。
 
  其中,以鸡肉为代表的调理品在市场上占了绝对比例。所以行业人士要探究禽肉调理品的发展,离不开鸡肉消费这一大背景。
 
  首先看一组最新数据。据统计,2016年全球鸡肉进口量为885.8万吨,同比增长3.1%;全球鸡肉出口量为1068.6万吨,同比增长4.2%。由于全球市场对低成本动物蛋白的需求依然强劲,预计今年全球鸡肉进口量将超过930万吨,同比增长5%,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再看国内市场,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鸡肉生产国,也是主要的鸡肉消费国。2016年,中国的鸡肉消费量为1234万吨,占全球鸡肉消费总量的14%。我国每年人均消耗的鸡肉量是14斤,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4斤左右。由此看出,国内鸡肉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国内鸡肉消费萎靡不振,与2014年的福喜事件不无关系。事实上,福喜事件发生之前,已经进入低谷期的中国肉鸡行业先后遭受了两场灾难,分别是2012年的“速生鸡”事件和2013年的禽流感事件。
 
  一方面是来自食品安全的严峻考验,当下消费者对鸡肉的安全性和供应体系的信心严重受挫。另一方面,如山东省畜牧协会会长张洪本所说,目前肉鸡市场消费不振不是养殖环节的问题,而是加工和消费的问题。如果打破这个瓶颈,打通生产消费环节,就可能会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生机。
 
  背景出口受阻,打开内销市场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禽肉调理品已非常普及,而目前国内这一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
 
  “国外肉鸡都用来做鸡排、汉堡等,而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做鸡汤、炒鸡。”张洪本对国内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分析,恰好映射出我国调理品产业是从国外引入国内的背景。
 
  中国的调理禽肉制品,主要包括烤鸡(鸭)类、调理鸡鸭分割类、调理串类、熟食上(裹)粉类等产品。其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一开始,调理品主要供应出口市场,出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东、日本等。
 
  麦当劳和肯德基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它们已是国内鸡肉消费的重要场所。“我们当时出口业务很多,利润非常高,而麦当劳、肯德基则是要求高利润低,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给它们停了货,专门做出口。”一位早期在上海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过的调理品资深从业人员如是说。
 
  后来,欧盟以“兽医检疫与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为由,停止进口中国禽肉产品,这期间日本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增加对进口的限制,很多原来以禽肉深加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感受到了压力,开始进入之前不曾关注的内销市场。
 
  之后,一些调理品企业尝试着把原来的出口产品销往国内市场,发现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接受度很高,便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调理品行业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才真正形成市场规模,这期间主要得益于正大、大成、大用等大企业对禽肉深加工产品的探索。
 
  在行业先行者的努力下,禽肉调理品市场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发展。据了解,行业第一个上量的串类产品大概出现在2003年,是青岛正大食品有限公司研发的川香鸡柳。
 
  “消费需求的变化促使禽肉调理品开始快速发展,一批先驱企业不断推出新品,及时迎合了当时的消费需求。之后,骨肉相连、大鸡排等陆续上市,各种禽肉串类产品迅速发展,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人群的需求,也让禽肉屠宰工厂看到了深加工的优势,纷纷进入这个行业。”在六和等大企业工作多年的行业资深人士施建伟介绍。
 
  2005年前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在我国的发展,禽肉调理品兴盛起来。由于市场需求猛增,产品利润空间较大,又催生出大量中小型调理品工厂,当时禽肉调理品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现状规模尚可,增长势头趋缓
 
  发展到今天,禽肉调理品产业正从萌芽阶段过渡到迅猛发展阶段。表现之一就是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在正大、大成、圣农、六和等大企业之外,汇聚着一批中小企业和作坊式工厂,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伴随着企业对市场的精耕细作,产品数量和行业体量持续增加。
 
  不过行业体量虽大,集中度却不高。少数大企业之外,规模化企业并不多,而月产量几百吨的小企业却非常多,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要数山东诸城,该地聚集了400多家调理品企业。
 
  至于渠道方面,对目前的调理品企业而言,现阶段业务渠道仍是它们的最佳选择。除了正大、泰森、金路易等少数品牌进了超市,大部分品牌的产品流向了农贸批发市场、餐饮和小终端,商超销售占比一般在10%以下。
 
  “大卖场卖的只是名,没有利。”台湾冷冻食品行业资深人士罗荣茂介绍,企业要够大才能在商超渠道有所成效,否则投入产出会不成正比。对大企业来说,走商超是可行必行的路子,而一般企业则可以精耕餐饮渠道。
 
  总结多年的行业经验,施建伟对区域市场状况做了大致分析。“整体来看,华北和华东市场优势明显,前者体量大,后者起步早;华中、西南和西北市场的成长性较好;广东、福建市场相对普通。”
 
  “过去10年,调理品行业有了很大提升。调理包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休闲为主的终端市场,一些调理品开始走向餐桌。”施建伟分析,从市场需求来看,一方面,火锅市场走俏增加了禽肉调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档餐饮市场受阻,中档快餐发展加速,进而带动了禽肉调理品的销售,尤其是一些可直接烹饪的半成品备受餐饮企业青睐。
 
  据了解,串类产品在整个调理品市场约占30%的比重。伴随着品牌烧烤店的崛起,街边烧烤摊登堂入室。类似薛蟠烤串、3000里烧烤、大熊炭烤、水货等烧烤连锁餐饮企业的兴起,给上游调理品供应企业带来了机遇。加工环境严格控制下生产出来的工业化产品,不但安全有保障,而且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供应,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餐饮企业的后厨劳力。
 
  标准化产品不单单在餐饮渠道消费惊人,家庭消费的空间也很大。随着家庭外出就餐频率的降低,以及家庭餐饮操作更加便捷的发展趋势,为了让消费者更乐于接受禽肉调理品,标准化菜肴成了企业研发产品的一个方向。
 
  总体来看,在渠道丰富、市场细化、消费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调理品行业规模一直在增加,但增长趋势变缓。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增长势头放缓。据透露,新希望六和成长最快时增长率可达35%~40%,而如今显然是达不到的。
 
  问题有体量无品牌,产能过剩发展混乱
 
  近些年,调理品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它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其中有些企业不惜降低产品利润,靠低价抢占市场。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调理品行业来说,在招工和产能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价格战的打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
 
  首先是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发展前期中产品利润空间较大,行业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进而出现产能过剩,当然这种过剩指的是低端产品的产能。其次企业还缺乏自主品牌,甚至一些上规模的大企业也是仅有渠道品牌,没有真正的消费者品牌,只能做到“无名配送”。
 
  “行业有着较好的利润空间和成长性,但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如品名相同、包装雷同,甚至味道也很相似。价格上更是五花八门,同样的产品一吨会差好几千元,市场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施建伟分析,为了打价格战降低产品品质,其实就是透支市场,且会伤及经销商——没有合理利润,经销商的价值链就会被腰斩。
 
  事实上,如今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想开发新产品或向其他方向转型,但推新品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是产品创新难,新品成功率很低;另一方面是企业花大力气开发的新产品,如果市场反响好,一夜间就会被其他企业模仿。
 
  禽肉调理品发展近十年,作为一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的速冻食品,它与火锅料、烤肠等产品的生产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至今没有实现自动化。如占整个行业约30%比例的串类产品,目前仍需要大量人工穿串,几乎所有的调理品企业常年都对外招工。
 
  总之,面对市场变化和渠道分化,企业要有创新精神,走差异化道路,找到目标消费群体,而不是单纯靠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也不应以牺牲产品品质和降低服务来换取价格优势。
 
  趋势“危”“机”并存,未来可关注一些新业态
 
  进入中国市场的前20多年,包括麦当劳在内的洋快餐们赢得了很多红利,但如今伴随着中式快餐的崛起,位于变革十字路口的快餐业面临着更多挑战。
 
  原顶新国际集团餐饮事业群副总裁李明元表示,西式快餐正面临新常态。一方面和其他餐饮业态一样,它也有着“三高一低”的压力;另一方面人们消费习惯的转变非常迅猛,尤其是在北上广一线市场,快餐品牌生存压力更大。
 
  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坦言,中国快餐市场的竞争在国际上是最激烈的。
 
  然而,国际竞争中受冲击较小、产品附加值较高、口味本土化等特点,也使禽肉调理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可以说,调理品产业“危”“机”并存。
 
  鉴于洋快餐大佬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案例,调理品行业从未停止对终端的尝试,不少企业纷纷向此布局延伸,如正大鸡酱法、大脸鸡排等终端店面,尤其是前段时间刚刚宣布突破一万家店的正新鸡排,还有地方性品牌“炸鸡皇后”,以及佳士博、福春园等诸城调理品企业对鸡排店的探索。企业的探索与尝试对整个供应链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正新鸡排就在诸城建了工厂,对此有调理品行业人士曾戏称“整个诸城都在给正新切鸡排”。
 
  在调理品企业紧锣密鼓地布局终端时,西式快餐品牌麦当劳规划未来5年下沉三四线城市,这无疑对调理品市场和部分区域供应商会有一些利好。
 
  消费者层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以80后、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人群已经形成,他们消费时更理性,生活上更关注健康和品质,因此愿意花更多钱购买优质食材。
 
  而在食品安全的把控上,目前中国禽肉食品安全合作项目也有了新进展,该项目有关方正着手与供应链上的各方沟通,帮助他们在提升管理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减少浪费方面作出明智决策,使行业和消费者受益于一条更加安全健康、高效可持续的禽肉供应链。
 
  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调理品产业的产品、市场和渠道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具体表现在鸡排、鸡柳等常规产品减少,新食材、新口味产品增多,且食品工艺配料愈加丰富。如番茄、藤椒、柠檬等新口味增多;出现了外裹“雪花片”“小星星”产品;甚至还有一些满足小众群体的产品,像大成的betterme、凤祥的优形、永达的胸大肌等针对运动健身人群研发的健身食品。
 
  未来,调理品行业可以关注哪些渠道呢?快速发展的小微餐饮对速冻调理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型商超、卖场、专卖店中的餐饮板块对调理食材消耗也很大。咖啡店、牛排馆、夜店、健身场所等高端渠道,禽肉调理品的占比均在不断上升。
 
  家庭消费中,空气炸锅、烤箱、爬炉等厨房电器使烹饪变得更为方便,诸如披萨、牛排等速冻半成品,人们在家都能做得很美味,因而家庭渠道中速冻调理食品消费量会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新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除了满足味蕾的需要,消费者对服务、体验、颜值也有较高的要求。此外,满足居民消费的社区商业和类似“盒马鲜生”的新零售,都有值得行业人士借鉴的地方。(本报记者姚冰冰/文)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生产熟制禽肉首次出口美国

    从山东检验检疫局获悉,6月26日,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昌广食品厂生产的熟制禽肉在美国顺利通关到达进口商仓库。这是我国生产的熟制禽肉首次出口美国,标志着我国禽肉生产和监管体系跨越了一大步,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
    2017-06-27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