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燃气具行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高端市场堪与国际品牌平分秋色的优秀品牌。为进一步推进燃气具行业品牌建设、引领燃气具行业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水平,近日,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燃气具行业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为荣获“中国燃气具行业十强企业”、“中国燃气热水器十强企业”、“中国燃气灶具十强企业”、“中国燃气壁挂炉十强企业”颁发了奖杯和证书,万家乐、万和、海尔、华帝、方太、老板、前锋、美的、林内、迅达等诸多知名企业荣登榜单。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石僧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盛典的目的就是把更加时尚、方便、实用的优秀产品推荐给消费者,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及全产业链提升。
进一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燃气具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洗个热水澡、把饭做好那么简单,享受舒适、健康、安全的家庭热水环境,满足各式烹饪需求且又兼具智能的灶具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总经理贾东升在演讲中介绍,中怡康监测的数据显示,更大火力、更高能效、更大升数的燃气具产品虽然价格更高,但往往更好卖,说明高端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零冷水热水器产品为例,2016年零冷水的产品市场份额不到2%,到了2017年已经达到了市场的4.9%,在今年的元旦促销季,燃气热水器排名以金额排序畅销型号的第一名就是一款零冷水的产品,它的单价过万元,这是在以前所有的数据研究当中很难见到的现象。
那么在品牌林立的市场上,如何选购到放心产品,消费者对此往往一头雾水,只能根据各类广告按图索骥。适时推出品牌评价活动,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权威指引,同时也积极响应了国家增品种、提品质、树品牌的“三品战略”,对增强品牌知名度、推动燃气具行业实现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石僧兰表示,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更加多样化,燃气具产品的创新也在逐步从生产型创新向服务型创新迈进。在创建服务型制造的前提下,企业的服务从生产后环节前置,在产品设计与研发之初就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把直击消费者痛点、解决切实问题作为创新的出发点,通过质量的稳定、技术的提升、品牌的打造等一系列手段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消费体验的升级。
据介绍,本次品牌盛典上发布的各类奖项,均由企业自主自愿参与,参评资料通过行业专家的初评、复评,按照国家现行标准进行检测,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客观评价。
每一个品牌企业,都是行业卓越品质的代言人,是行业发展未来的核心主体。未来几年里,他们将作为领军者,带领中国的燃气用具行业向着制造强国迈进。
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在致辞中希望燃气具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发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强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和消费者认可度,以企业家精神创百年老店,引领品牌向国际化发展。
行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
据了解,我国燃气具行业拥有众多在国内高端市场能与国际品牌平分秋色的国内品牌,这在目前中国五金制品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中都是不多见的。在发展过程中,燃气具行业在产品品质、技术水平、企业综合实力与社会认知度上都获得了大幅提升,行业本身也处在前所未有的优良发展环境中。
与产业迅猛发展遥相呼应的是,燃气用具自带的“绿色属性”与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发展高度契合。近两年中国雾霾治理进入关键阶段。燃气具的节能特性,决定了在市场上大力推广燃气用具,提高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是改善大气环境,摆脱雾霾天的一大利器。
据燃气行业专家透露,与使用清洁能源的燃气用具相比,电热水器所使用的电是二次能源,从煤发电,电再转换成热水,中间会产生大量能源浪费。如果从采煤开始计算,电热水器全过程中热效率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燃气类产品。同时,推动燃气具使用,还有利于降低PM2.5。
目前,使用燃气用具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共识。与中国相邻的日本就在持续推动民用燃气具的小型高效化发展,政府对消费者购买燃气具,还以直接补贴形式进行鼓励,补贴额度在10%~15%。这也大大提升了日本企业研发生产推广燃气热水器产品的热情。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专职副理事长柳润峰表示,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家庭,倡导使用燃气具对改善环境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然而,目前燃气具在家庭主要消费品购买比例中占比仅为60%,其真正价值被严重低估,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因此,行业应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技术,推广绿色制造技术,为建设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业内人士表示,“煤改气”为燃气具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西气东输”工程则解决了气源使用问题,燃气具行业的发展正面临巨大战略机遇。此时向全社会推出行业的知名品牌,对于促动行业转型升级,向全社会展示燃气具行业创新成果和品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 刘英)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