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促创新 我国塑料加工行业发展稳中有升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22





  2017年,塑料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一些加工小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倒逼规模以上塑料加工企业走科技创新进步之路。而另一方面,外卖、快递的迅猛发展,给绿色包装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三品战略”实施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塑料加工行业发展稳中有升,形势向好。
 
  国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到行业的整体发展,由于国内原材料产能供应有限,相当一部分依靠进口来弥补需求缺口。废塑料回收利用,可缓解原材料的供需矛盾。国内目前废塑料回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外废塑料价格低廉,可加工成再生粒子,在国内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洋垃圾”污染环境、损害健康,进口废料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8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再生塑料原材料进口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塑料再生利用行业及相关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马占峰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国内环保问题及“禁废令”的出台,造成原材料的供应短缺,价格持续上涨。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塑料制品价格涨幅不大,企业利润降低,给塑料加工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生物降解日渐增多
 
  外卖,快递的飞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制造了很多垃圾。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上,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而国家邮政局提供的数据,2017年快递业务量约400亿件。外卖、快递的迅猛发展也加剧了塑料产品的消耗,由此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马占峰分析说,目前塑料垃圾的处理主要为焚烧、填埋和回收三种方式。目前国内大约有二三百座焚烧炉,可处理不能回收的塑料垃圾,一部分塑料垃圾同生活垃圾一起被填埋,而剩余部分塑料垃圾被收回再利用。普通塑料垃圾无论是焚烧和填埋都会污染环境,回收和生物降解成了解决塑料垃圾的出路。塑料加工行业非常重视包装的绿色化发展,使用生物降解包装替代传统塑料包装,电商物流在使用生物降解包装日渐增多,同时推动了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
 
  据介绍,京东、顺丰、菜鸟网络等使用的生物降解塑料袋,主要生物基来源是工业淀粉,次要生物基来源是植物纤维,能在六个月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碳排放也比传统塑料袋低。
 
  团体标准添补空白
 
  在2017年中国塑协塑料管道专委会的年会上,宣布了参加“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质量保障联盟”的单位名单,参会代表讨论了《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联盟标准编制工作,该联盟标准草案在一些技术指标方面高于现行建设行业标准,该联盟标准将在会后做进一步的验证等工作,尽快形成征求意见稿。
 
  王占杰表示,目前塑料管道行业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市场上的塑料管道产品良莠不齐,“廉价低质”现象依然存在,整体市场的不规范对行业发展不利。制定中国塑协团体标准目的是补充完善行业制度,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塑料管道行业在产品品质、创新和服务上要狠下功夫,加强在产品标准化、质量保障联盟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增强行业竞争力,加速推动我国由塑料管道大国向强国迈进。
 
  行业发展稳中有升
 
  2017年1—9月,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汇总统计企业累计完成产量6052.00万吨,同比增长5.60%,增长率比上年同期提高0.86个百分点。全国塑料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654.73亿元,同比增长8.63%。增长率比上年同期提高2.95个百分点。全国塑料制品行业累计出口额458.26亿美元,同比增长8.81%;进口额137.43亿美元,同比增长9.32%;进出口总值595.69亿美元,贸易顺差300.83亿美元。
 
  王占杰称,2017年,原材料上涨,部分小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或转型,塑料加工企业数量在减少,倒逼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三品”战略,加强行业自律,严把质量关,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增加,进出口快速增长,整个行业稳中有升,发展形势向好。(实习记者 张海垠)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总编辣报:贾跃亭真会回国还债吗? 总编辣报:贾跃亭真会回国还债吗?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