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开发政府必须重新角色定位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05





  1月2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宣布2018年元旦假日旅游工作落下帷幕。经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元旦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33亿人次,同比增长11.0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5亿元,同比增长11.22%。总体上旅游市场平稳,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但是关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投诉和爆料仍然充斥网络,对某些旅游景区宰客的投诉一直是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的热点。
 
  每到节假日,中国旅游市场总是会传出此类被导游、景区或商户强迫交易或欺诈的信息,这已经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顽疾。现在,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消费也逐渐从物质消费转向包括旅游在内的精神消费,市场需求大。但是,就如十九大所提出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旅游业就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现在,中国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但是,国内旅游业现在还难以满足市场的这种升级需求,旅游理念、专业化水平都比较低,基本停留在依靠收门票以及低水平的民宿阶段。旅游产品的数量供给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以投资为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渐落幕。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趋势会出现分化,各地区都在积极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因此,一些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地区,应该进行更具广度与深度的开发,充分开发景区资源的市场潜力。
 
  虽然各地都积极的开发旅游业,但是从开发模式角度看,当前的旅游度假产业开发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各地多由专门的风景管理委员会负责,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如此妨害市场公平竞争。另外行业监管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大部分监管部门对景区监管都是事后处罚,而日常监管较为马虎,导致景区、导游或商户有恃无恐,旅游环境得不到改善。
 
  中国有不少拥有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省份,但是,在中国游客的口碑中,一些海岛游意味着价格贵、服务差、游玩内容少。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海岛则更廉价,服务也好,性价比更高。中国某些海岛开发的问题在于,海岸线资源主要用来发展旅游地产以及养老地产,而没有真正将旅游作为重点发展的主业。地产会带来更多GDP以及利润,其短期能够卖地套现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直接收益,而改善旅游环境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且无法在政绩上及时显现,甚至可能为下一任领导做嫁衣。
 
  中国相当多的地方旅游业无法充分开发市场潜力,看上去源自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层次低、市场秩序混乱以及缺乏服务质量等。实际上,真正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操作失当。按照中国既有的发展模式,作为服务业,旅游产业并不能带来过多的GDP与财政收入,仅仅可能通过提升门票获取部分收益。而真正受益的是由旅游需求带动的个人就业与小商户。因此,从利益角度讲,地方政府要么直接接管那些门票收入丰厚的景区,并尽可能降低投资。那些没有直接门票收入的景区,地方政府也没有动力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以及长远规划。
 
  最终依然是政府定位问题,地方政府过多的考虑自身在旅游业中的利益,没有回归到一个市场监管者的正确定位。如果市场利益丰厚就直接经营干预,如果没利益也懒得管理,因为市场好坏与政府利益关系不大。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回归到市场监管者与服务业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中国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就业与收入,为游客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旅游产业:注重生态平衡 助力脱贫攻坚

    日前,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直接投资和带动投资对财政综合贡献率超过11%。全国旅游业形成了以民营资本为主、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为辅的多元...
    2017-06-01
  • “一带一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一带一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潜力正在逐步释放。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将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2017-06-10
  • 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一体化率先发力

    沈阳经济区五城市将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区域旅游一体化政府联席会议,联合制定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智库。
    2017-12-2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