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一词也首次被写入了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事实上,“全域旅游”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去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便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而在“转型”之路上,如何顺应趋势瞄准游客“痛点”,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不断思考的问题。
游客:拒绝同质化
“游客对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感受与评价,早已不限于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而是一踏上这个区域就开始体验,并对其综合环境要素和旅游品质进行评价。”李金早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中就曾表示,“在我国的旅游结构中,非景点旅游的游客人数占到将近80%,住宾馆饭店的游客比重也越来越小。”
如李金早所言,在大众旅游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探索更多样的旅游方式了。
张齐春(化名)是个旅游“发烧友”,虽人已过中年,但一颗爱旅游的心使她并未停下“行走”的脚步。“‘省时省力’的跟团游是我一直以来的主要旅游方式,但几趟行程下来却发现各地的人文景观或是自然风光不免有些重复,且活动受到行程时间的约束,不免有些单调。”张齐春对记者如是说。在一次偶然翻看朋友圈的时候,一张景色别样精致的图片吸引住了张女士的目光,经过询问,这是朋友在自由行中随手拍到的照片,也并非来自哪个知名景区。“从那时起,我便意识到是时候换种‘玩法’了。”
就在张女士正要转变思路的时候,一群年轻人早已践行起了“新玩法”。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具有典型“90”后性格特点的王鹏(化名)与一群朋友刚刚结束了一场短途自驾游。“我们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地,本想自驾到京郊踏春赏花,但沿着风景一路开到了河北,就在那儿找到一个农家院住下并玩了几天。”虽然年龄不大,但好奇心较强,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王鹏等人并不是第一次选择个性化的自驾游了。他向记者表示,“一到节假日,各大景区人满为患,与其‘一票难求’不如自由出行,享受‘在路上’的过程与乐趣。”与传统跟团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不同的是,自驾游完全颠覆了旅游原有的“固搭”模式,旅游线路以及游玩顺序等完全由游客自身掌控,较大的自主权为更多的游客所津津乐道。据中国旅游车船协会预测,到“十三五”时期末,我国自驾游人数将达到58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人数的70%以上。面对国内自驾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一些追求特色化旅游的“新玩法”,也都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完成‘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我希望享受到更为多元的旅游资源与产品,针对不同需求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王鹏站在游客的角度向记者指出,“结合经验而言,非‘大景区’厕所数量少、指示牌不明确、交通道路不畅等问题都是我在自驾游中常遇到的情况,区域内基础设施及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我更为看重的。”
专家:应实现“主客共享”
“致力于解决传统景点旅游形成的景区内外‘二元化’问题,且伴随我国大众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旅游业迎来了整合发展的时代。在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时期,‘全域旅游’战略应运而生。”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何莽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全域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推动“全域旅游”关键在“全”,何莽认为,首先全域旅游需要“全行业”的参与,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做到共同发展;第二,“全部门”要积极响应,围绕旅游这一工作重点,政府的各个机关部门也需参与进来;第三在于“全时”的打造,使得一片区域内一年四季都能够有“看点”;第四可称作为“全空间”,在全域范围内,立体化的景观或是吸引物不可或缺;最后则是“全要素”,旅游的六要素要在整个区域内得到完整的体现。
“从景区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不是‘无景区旅游’,也不是‘景区的叠加’。”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认为,全域旅游发展是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及格局,进而创建全区域、全产业、全时空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另一方面,在各大旅游目的地陆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实现旅游景观全域化的同时,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倡导“宾主相宜、主客共享”的思路也继而被提倡。
何莽进一步指出,全域旅游是全域休闲的问题,旅游的中心是游客,而在全域范围内,政府的工作重点不仅要围绕游客展开,更多的还是要整合当地居民的综合需求,包括教育、医疗在内的基本民生保障也是当地政府所需重视的职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域旅游概念间的联结是十分准确的,杜绝黄金周‘一票难求’等现象,解决供需平衡问题应首要考虑到区域范围内居民的休闲需求,并将旅游的全要素搭建起来。针对居民休闲需求的建成,以县城区域周边的游客为主,再到吸引到地级市范围内的游客,由此逐渐扩大。全域旅游的发展需‘以小见大’,围绕当地居民,在实现解决‘主客共享’的思路下逐步发展。”
企业:依靠“旅游+”
日前,中青旅在京发布了新战略,就“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康养”三大战略业务的深度融合进行布局。中国青旅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康国明表示,中青旅将以旅游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力推进“旅游+”,全域旅游不仅要从空间,更需要从产业角度来认识理解。全域旅游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且根据全域旅游的概念来看,其指的便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及模式。随着企业陆续布局“旅游+”,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的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重点工作任务来看,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尤为关键。
“而想使一个区域或产业得到长期的持续发展,务必要打造品牌价值。”行知探索集团国际业务总监、体验研究院院长金豆豆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集团通过‘旅游+文化+体育’的跨界融合发展,一直在做突破依靠大量基础设施与景点旅游模式的户外休闲。而与一般户外项目不同的是,我们着力于打造其背后的文化品牌价值。”
以行知探索打造的“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为例,行知探索体验研究院曾对该户外全域旅游的目的地进行了整体的资源与线路的研究、策划、规划,“玄奘之路”完成了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品牌化、体验化、产品化的系统开发。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此活动曾为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增收1170元。
金豆豆进一步表示,打造“旅游+”需要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也在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致力于整个产业链的策划及规划,将体育旅游的目的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从而绘制战略地图。“目前我们在云南腾冲、青海海西、甘肃敦煌等地都采用这种模式在进一步扩展之中,旨在推动户外全域旅游的开发。”(本报记者吕途)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