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11月27日电历经两年多的筹备和论证,“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2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正式启动。
计划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人之一,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与地层古生物学家殷鸿福表示,长江开发以长江保护为前提,“地学长江计划”将为在开发中保护长江流域的“绿水青山”提供支持。
启动仪式现场
“地学长江计划”是由中国地质大学牵头发起的、面向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旨在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以长江中游为重点区域,汇聚多学科研究力量,系统研究长江流域深部与表层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过程与演化,服务长江流域大保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发言中说,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首先要“摸清家底”,了解这个区域的环境状况与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活动。在这一方面,地球科学大有可为。
“长期以来,我们进行地学研究的区域范围广且分散,从国内到东南亚甚至到美国都有涉足,但缺乏一个长期坚持、集中学术资源去深入研究的区域。学校希望启动实施‘地学长江计划’,建立一个地域特色鲜明、领域方向集中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体量较大、长期稳定运行、涵盖学校主干学科的大型学术创新基地,引导学校研究力量聚焦长江流域。”王焰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同时强调,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打通专业壁垒,排除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提出的开放性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内的开放,即推进校内地学与非地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对外的开放,即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聚集国内外研究力量,与地学优势科研院所及企业展开合作、协同创新。”
“地学长江计划”聚焦长江中游,向上游、下游和流域周边适当延伸,分为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二是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及其资源能源和环境效应。目前,这两大方向涵盖了中国地质大学超过80%的科研人才的研究领域。
科学考察授旗仪式
启动仪式上,成立了“地学长江计划”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并发布了“地学长江计划”研究指南。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学长江计划”首席科学家谢树成用“三个一”来表述计划的总体目标:“形成一个稳固的研究基地、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的大学科群、谋划一个地学大智库。”
据介绍,“地学长江计划”总投入经费10余亿元人民币,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17-2020年)主要聚力于学科交叉融合,在部分学科领域初见成效;第二阶段(2021-2025年)建成系列监测网络平台,构建核心技术体系,在国内形成流域大保护的战略决策地位;第三阶段(2025-2030年)建成系列示范基地,形成流域地缘优势,产生重大国际学术影响。
“我们希望,也有信心将‘地学长江计划’打造成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计划;一个为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做出地学界应有贡献的计划;一个破解关键瓶颈难题、打通科技创新链、提升创新能力的计划。”王焰新对记者说。(孙竞)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