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知识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偏弱,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补齐“实践育人”的短板?如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日前,教育部研制出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作出明确要求,并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152个推荐活动主题,让课程更具操作性
时值立冬节气,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3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就是“科学视野下的神奇节气”。同学们分成舌尖组、科学组、生活组、民俗组分别探索“节气”的奥秘:舌尖组负责烹制有节气特色的美食;科学组走进农科院和气象馆,研究节气的形成;生活组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节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民俗组来到民俗馆,采访民俗非遗传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探究+制作+体验’,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琅琊路小学老师严悦介绍,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丰富,做手工、开展小发明,参观博物馆、天文台,志愿服务、爱心义卖等等,孩子们都十分喜欢。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句话早在2001年就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十多年来,像琅琊路小学一样,积极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校也不在少数。但综合实践课程的真正全面“落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晓燕认为,目前,综合实践课程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够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足,一些老师对课程性质缺乏准确理解,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种种问题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
而此次出台的《指导纲要》不仅明确了“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的硬性要求,还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推荐了152个适合的、连续性的活动主题。这些主题既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环境教育等具体内容,又对学校做什么、该怎么做提供了基本活动示例。
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义重大。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这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实中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现实需求。
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
在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每周二下午的综合实践课是孩子们最欢快的时光。“童眼看超市”,组织孩子们走进商场,学习使用人民币,解决在购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触摸秋天”,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记录天气气候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一米小菜园”,让孩子们参与菜园的种植、收获、销售等环节,形成他们对农业、环保、生活的认知……
呼家楼中心小学还将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为PDC理念。“PDC是英文project(项目)drive(驱动)create(生成)的简写,强调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达成育人目标,完成对孩子世界的价值建构。”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解释说:“这样的理念,就是希望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重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以致用;就是希望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重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但实际上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与学科实践都大不相同。“首先,课程的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其次,它是动态开放的,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再次,它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是某一门学科中的实验环节,而是要把各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延伸与提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认为,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想自己要想的、去做自己想做的、解决自己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综合实践课的关键要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课程的过程尤其重要。但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又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如何避免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值得研究。对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培育专业师资队伍,统筹校内校外各种资源
综合实践课程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在一些学校和地区,这样的课程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直接原因在于综合实践课程专业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以及课程实施中的场地、资源、资金不到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必须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老师不能用‘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这对老师来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冯璐表示,《指导纲要》在活动的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对教师如何加强指导给出了具体建议,比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指导学生反思成败得失等,这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进一步研究掌握。此外,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机构也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展开培训,提高教师观察研究学生、指导实施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空间上与自然、社会、生活产生密切联系,大大超越了教材与课堂的局限。因此,学校必须积极统筹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比如利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综合实践基地,比如协调校外公共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另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健全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推进公共资源的共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对场地、资源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也要因地制宜。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必非要“高大上”,而更需要一些“接地气”的课程设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汤勇表示,只有本着生活化、本地化、大众化的原则,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才能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比如四川阆中市的劳动综合实践课,农村学校把老百姓撂荒的土地租用过来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参加劳动和体验农耕中,既学到了农业劳动生产知识,又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还培育了对劳动人民、对乡村的情感,同样实现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