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复苏加快的背景下,2017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央行已先后收紧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连续加息、启动了缩表计划。2018年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将进一步成为趋势,流动性收紧拐点来临。各经济体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力度的把握更加艰难。
同时,在这场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比拼中,各国央行都希望自己能跑快一点,跑得慢的,就会被下一场危机吃掉。无疑,复苏快的国家,可以跑的快,而且还可以趁着本轮经济复苏的浪潮,在全球经济回暖最好的时刻加速跑步,是成本最低(因为外需最为旺盛)受益最大的选择。另外,要密切关注美联储解除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后将从市场中撤出部分流动性,其将会为国际金融环境带来额外的紧缩效应。
美国领跑货币正常化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美国,随着劳工市场趋紧、劳动成本上升,美国通货膨胀指数将缓慢上升,并在2018年逐渐接近2%目标,美联储将继续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预期美联储仍将采取缓慢渐进加息的政策,全年加息两次左右,同时渐进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目前,美国是发达经济体中经济的领头羊,欧洲和日本都因为自身的原因,暂时不能实施加息政策,美国的先动优势非常明显。失业就成为了美联储行为的下限,失业率不高则动,高则不动。目前的通胀率虽然不及目标,但是失业率却是历史低点,经济的结构性原因导致短期内通胀仍起不来,而美联储对整体经济的信心是充足的,这些信心是通过2017年经济逐渐超预期增长建立的,那么在2018就应该反映在行动上。而且,这样的转变下,美联储可能变得语言比行动“鸽”,口风松一点,经济回暖的压力就小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实际加息次数很可能会超过预期加息次数。
此外,今年2月鲍威尔将接替耶伦担任美联储主席。从鲍威尔以往处事低调和白宫关系比较融洽的言行风格来看,其主导下的美联储仍将逐渐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并会按照2017年9月20日既定计划对4.5万亿美元规模的资产负债表实施瘦身,而后在此前提下,进一步采取更灵活的手段以配合美国经济波动。
欧洲正常化路径缓慢
欧洲经济持续、全面复苏将推动欧洲央行进一步考虑缩减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和退出负利率政策,但由于失业率依然较高,通货膨胀水平处于低位,预计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路径将是缓慢而谨慎的。
目前一些机构预计,尽管欧央行将开始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但真正意义上的加息周期可能将从2019年开始。2018年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支撑股市。
高盛集团预计,欧央行可能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一轮加息,首次将加息20个基点。但如果欧元区经济复苏强劲,该加息时点可能提前至2019年中期。这也意味着欧央行首次加息的时点,将远远滞后于其资产购买结束的日期。
受英镑贬值和通货膨胀上升影响,英国央行将在2018年考虑继续加息和缩减资产购买规模。
日本政策维持不变
日本人口老龄化和政策封闭性使其经济增长潜力受到制约,“安培经济学”成效有限。2018年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将促使日本央行维持量化质化宽松的政策取向。日前日本央行以8:1的投票结果决定维持目前货币政策不变。日本央行目前推行的QQE,也叫做质化量化宽松政策,伴随着债券收益率曲线控制,目的是实现2%的通胀目标。目前日本央行继续扩大货币基础直到通胀指数达到甚至超越2%并且能够平稳地保持在这个目标之上。
日本央行一直在悄悄地缩减其资产购买规模。虽然仍维持以每年8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加债券持仓的宽松承诺,但其近期的购债速度已下降一半。分析师预计,鉴于日本央行已持有该国市场40%的债券,同时政府计划今年减少发债,日本央行的购债步伐将进一步放缓。
中国政策稳中灵活
新兴经济体不同地区的经济走势差异较大,在处于较快增速的亚太地区,货币政策将稳中趋紧;在经济复苏疲弱的拉美地区、中东、东欧和非洲等受大宗商品市场影响较大的地区,货币政策保持放松。
作为最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其货币政策尤为令人关注。2017年年底中国央行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削峰填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把握好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和去杠杆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组织实施好宏观审慎评估,逐步探索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即2018年货币将不松不紧。再叠加“强监管、防风险、抑泡沫、去杠杆”仍是各项金融政策的主基调,今年中国货币政策大概率易紧难松,流动性延续紧平衡。其中,“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提法,意味着2018年信贷可能与2017年一样保持旺盛,但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路虹)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