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谓消费金融爆发增长的一年。
近日,随着多家上市银行以及上市公司公布年报,旗下消费金融子公司业绩也逐渐浮出水面。证券时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外资股东背景的捷信金融实现净利9.3亿元,同比增长超27倍;银行系旗下消费金融公司均实现盈利,只有一家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因进一步“跑马圈地”而导致亏损扩大。
招联、马上消费金融实现扭亏
3月25日,招商银行公布的年报透露,旗下的子公司招联消费金融2016年业绩实现扭亏为盈。
据了解,招联消费金融开业于2015年3月,由招商银行通过子公司永隆银行和中国联通发起设立,各自持股50%。2015年,尽管招联消费营业收入实现1.31亿元,但是净利润录得亏损8400万元。
2016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1070%,净利润达到3.24亿元,实现开业以来的首次盈利。
首次实现开业以来扭亏为盈的还有马上消费金融。
2月28日,马上消费金融股东方重庆百货透露,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实现投资收益281万元,主要系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增加。
马上消费金融相关人士透露,2016年马上消费金融已经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约为650万元。
据了解,该公司也于2015年6月开业,由重庆银行、重庆百货等发起设立,2015年亏损约1300万元。
中银、捷信增长步入快车道
而作为首批试点开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代表中银消费金融,2016年业绩继续稳步增长。
4月1日,股东方之一陆家嘴透露中银消费金融业绩,2016年实现净利润5.37亿元,同比增长168%,扣非后净利润5.12亿元,远远超过此前注入上市公司的业绩承诺数2.63亿元。
中银消费金融于2010年6月开业,股东由中国银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公司和百联集团合资组建。
“2016年消费金融整体发展较好,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马上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另一方面,经过此前的试水、积蓄,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与用户体验接近用户需求,而这部分用户对于消费借贷有着较强需求,行业整体出现爆发式增长。
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曲线变化折射出行业状况:前几年不温不火,2016年斩获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16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68.26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净利润9.31亿元,同比增长2721%。同时,捷信消费金融可能夺得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净利润冠军。
捷信消费金融是2010年银监会首批试点开业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行业内目前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由中东欧的派富集团100%控股,注册资本33亿元。
2010年开业之后,捷信消费金融业绩并不突出,2015年之前净利润都没有达到亿元级别。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分别为0.1亿元、0.08亿元和0.33亿元。
捷信消费金融相关人士透露,随着公司业务迅猛发展,相关产品结构也在创新,与多家实体店如迪信通、乐语等大型连锁企业设立合资门店,直接向特定客户发放消费贷款。
苏宁消费金融亏损扩大
不过,在行业赚得盆满钵满下,也有消费金融公司陷入亏损,例如产业系的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3月31日,苏宁云商披露的年报透露,苏宁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净利润则进一步亏损至1.89亿元。
据了解,苏宁消费金融与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开业时间相差不远,于2015年5月开业,苏宁云商、南京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洋河股份等成为发起股东,苏宁云商持有49%股权。
对此,苏宁云商表示,报告期内处于发展用户、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阶段,该公司促销推广投入较大。未来随着用户黏性增加,使用场景进一步丰富,消费金融公司效益将逐步得到改善。
中银消费金融股东陆家嘴分析认为, 2016年消费信贷规模近23万亿元, 剔除房贷后约6万亿元,目前消费金融行业渗透率仍较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政府对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希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与之匹配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较大,“尤其是金融零售方面,国内竞争还不够激烈,消费金融领域潜力空间较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