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动机电贸易新旧动能转换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2-08





  近年来,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在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呈现出一些新动态、新特点。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指出,机电产品作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未来需要在继续保持外贸增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实际效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jidian
(图片来源:互联网)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传统贸易方式的融合、渗透将使得机电产品对外贸易不断衍生出新的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可以实现对外贸易新一轮的较快增长,更可为未来可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张钰晶表示,目前,机电产品外贸发展的新动能与“构建形成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规律、满足新动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应加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的有效融合,从不同维度形成发展合力,共促机电贸易体制增效、不断发展。
 
  构建推动创新的宏观制度环境
 
  “要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张钰晶建议积极探索和建立与新产业新业态相适应的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综合成本,制定实施合规的激励政策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高新产业聚集,以工业产能结构的优化集聚贸易增长的原动力。“要深化落实‘双创’‘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规划举措。”张钰晶建议加快新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健全科学的监管体制,破除制约新技术发展的制度束缚,重视转型升级期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的制度环境。
 
  在加强投融资模式创新方面,可加强对核电、高铁、新能源等重点行业“走出去”的统筹规划和有序引导,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以及信用保险形成金融支持合力。
 
  行业组织携手企业齐发力
 
  “行业组织层面要配合国家经济外交布局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和行业国际交往,在经贸规则谈判、贸易摩擦应对、投资促进合作、行业秩序协调等方面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及时向政府反馈并积极推动解决行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当好政府助手和行业代言。”张钰晶表示,行业组织要深耕境内外展览展会,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在政府支持下继续加大新兴市场自主品牌展办展力度,在国际高端展会中组织开展中国自主品牌、领军企业宣传和行业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内外行业交流活动,提高行业企业的国际认可度。此外,要发挥平台优势,搭建产学研有效对接平台,将服务向贸易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加速先进技术产业化进程,助力企业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企业应发挥主体优势。张钰晶认为,应加快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新能源等高附加值机电产品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制造产业模式,努力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行业领军企业应具有国际化视野,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的发展体系,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竞争力的提升。深化传统贸易方式与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持续优化金融、物流、电商平台等供应链模式,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外贸企业效率。(刘叶琳)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沈阳和瑞典机器人产业开展合作

    3月20日,由沈阳市政府和瑞典韦斯特罗斯市政府主办,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承办的“瑞典机器人谷—东方机器人谷暨沈阳市—韦斯特罗斯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论坛”举行。
    2017-03-21
  • 浙江进口机电发展多重受阻影响产业升级

    2016年,浙江检验检疫局共检验完成进口机电产品15189批,货值12 28亿美元,检出不合格1927批,货值2 69亿美元,批次和货值不合格率分别达到了12 69%和21 91%。
    2017-03-21
  • 我国机床产业发展现况及前景分析

    十二五规划特别将机床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将获得政府支持并推动自主创新。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整体经济规划下,2013年机床市场将增长14 2%至3890亿元人民币。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将巩固中国目前作为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
    2017-03-21
  • 工业机器人发展驶入快车道 技术创新为破局关键

    随着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业4 0的推进,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得到发展,产量全年保持增长。
    2017-03-2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