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各地煤改气进度成为社会热点,气体设备行业显然将从中受益。但是,在很多加气站的一些核心设备上,还主要是采用进口产品。“在煤改气等市场机遇的拉动下,气体设备制造业要抓住发展契机,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挑战,克服核心装备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品产能过剩等问题,深入研究行业发展战略战术,抓紧做大做强。”日前在江苏南京召开的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30华诞庆祝大会上,与会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装备市场空间大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现代煤化工快速发展、钢铁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和煤改气需求的拉动下,“十三五”期间我国空分设备市场需求向好。
根据我国天然气“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要达到10%,消费量约3500亿立方米,并持续增长。
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乐敏认为,这一目标为气体设备制造业带来的市场空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煤改气。从京津冀“2+26”城市煤改气政策的落实、推广和其他地区的辐射作用中受益,其中仅河北省全年的天然气增量为85亿立方米。二是车船用LNG。
交通部内陆河流船用LNG及74个加注站码头布局将大大增加LNG的用量。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LNG重卡销量同比增长将超过500%。三是城市调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全面开展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运营情况自查和整改的通知》要求,2020年主要供气企业储气能力达到合同供气量的10%、各地达到平均3天用气量,仅采用LNG方式调峰需求达180亿立方米。
“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生产能力要分别达到1300万吨、170亿立方米左右。谢乐敏表示,截至2017年1月,现已投产的煤制油、煤制气项目产能分别为818万吨和51.05亿立方米,加上在建以及可能开建的项目,煤制油、煤制气产能总计分别达到了2868万吨和788.3亿立方米,发展规模超出了“十三五”规划的预期。这些新建煤化工项目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对大型空分装置的需求。
“另外,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随着钢铁行业去产能和企业重组的持续,以及部分钢厂搬迁、老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周期的到来,空分装置市场仍有一定前景。”谢乐敏告诉记者。
创新力度显不足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潜在的市场空间巨大,但我国气体装备市场仍然存在技术创新力度不足,特种气体、高端气体产品总体不能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工艺流程和产品单一等问题。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气体行业厂商较多,然而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家,传统产品产能过剩,近两年负荷率平均不足60%,超过40%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仅有少数企业具备制造大型、特大型装置的能力。
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康东华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建造CNG加气站和LNG加气站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设计建造标准体系完备。天然气加气站主要设备,如储罐、瓶组、潜液泵、柱塞泵、低温阀门、高压阀门、压缩机和加气机等,国内厂商早已具备设计和制造能力。但是,一些主设备如LNG加气站核心设备潜液泵等,目前主要还是采用进口。
“我国气体行业企业在稀有气体、超高纯气体的分离技术,高压板式换热器、透平膨胀机、低温液体泵、增压压缩机等部机的效率和可靠性,成套装置的自动控制水平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还需要从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品质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谢乐敏表示。
发展模式需思变
面对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强调,气体行业企业要通过工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生产水平。要提高创新的起点和效率,加强与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协同创新,加大产品的应用创新,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谢乐敏建议,气体设备行业要在保持和完善传统产品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工艺流程的多样化和精细化、产品品种的多样化。
“行业要正视传统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状况,进一步细分市场,做专、做精、做强,不同特质、特性的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寻求突破,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要创新经营模式,从设计制造商到EPC总包商向整体方案提供商转型、从产品销售到系统完整的服务转型、从甲乙方买卖关系到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转型;还要建立发展平台,运用资本的力量解决天花板问题,实现企业的做强、做大。”谢乐敏说。(记者 耿明月)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