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中华水塔”,孕育着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这里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也是维护全国水源涵养与生态平衡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三江源凭借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与广阔的土地空间,成为绿色算力布局的重要节点。清洁能源在此不仅关乎生态修复与保护,更关乎国家战略实施与能源结构转型。
走进天合光能/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组件有序铺设,储能系统稳定运转,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被送入算力中心,驱动高性能计算稳定运行。与以往火电、水电支撑不同,这里构建“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智能微电网系统,实现100%清洁能源自给,为高海拔地区零碳算力工程打造样板。
实现100%绿色供电
算力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历来是能源消耗大户。天合光能集中式解决方案华北区域总经理王大威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算力中心需要24小时高可靠供电,按照目前青海联通已投产的5000匹算力规模计算,年用电量高达1.5亿千瓦时,主要通过购买火电和水电进行供电,每度电的平均成本0.42元,且碳排放压力巨大。”
在王大威看来,新能源与高载能算力融合,不仅是企业降本增效的现实选择,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路径。项目采用天合光能至尊N型720Wp TOPCon双面组件,首年衰减仅1%,年均衰减低至0.4%。28片组件串联匹配300kW组串式逆变器,容配比优化至1.23。项目首年等效利用小时超1600小时,25年年均发电量超800万度,为算力中心奠定稳定绿电基石。
据悉,三江源项目投运后,每年供电超过1000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8196吨,大幅降低了算力中心的碳排放和用电成本。“绿电成本比市电降低20%,年发电收入显著,加上碳排放交易收益和政策支持,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
“这个项目不仅是一个光伏电站,更是一个'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的智慧能源系统。”王大威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强调,项目集成了6.18MWp光伏、30kW风电、500kW/1044kWh储能以及788kW充电桩,实现风光互补与储能调节。
在项目现场,储能柜运作起来,轰轰作响。天合光能项目的工作人员介绍,储能系统采用模块化磷酸铁锂电池,配套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支持“两充两放”调度策略。“白天存储光伏富余电量,夜间或阴雨天气释放补充算力负荷,全年供电超过1000万度,充放电效率超过80%。该系统可毫秒级响应电网指令,精准预测风光波动与算力需求变化,实现动态匹配。”
王大威补充说:“我们自主研发的EMS系统融合短期风光功率预测,精度可以达到92%以上,提前制定储能充放电策略,为算力中心稳定供电提供数据支撑,显著提高了储能调度效率。在风光出力出现波动时,储能系统可瞬时填补功率缺口,确保设备持续稳定运行,真正实现了'绿电'与'算力'的无缝融合。”
王大威指出,安全可靠、高效稳定、经济智能是系统的三大特点。“我们还采用了多端口功率控制器和超短期功率预测技术,实时采集源、荷数据,实现毫秒级响应。系统可感知发电、用电与储能状态,通过精准预测和负荷感知,在日间吸纳光伏峰值电量,在夜间或负荷高峰时释放,既参与调峰调频,又减少弃光率,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兼顾技术与生态
三江源地区生态敏感脆弱,有着高原低温、强紫外线和大风沙的自然条件。项目不光要力求对高原脆弱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还要保证技术产品的贴合性。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该项目采用天合光能至尊N型720Wp TOPCon双面双玻组件,可实现近乎零透水率,确保长期耐候性和散热性能。
王大威介绍:“相较于常规组件,至尊N型TOPCon双面双玻组件具备更强的耐候性和背面增益特性,在强紫外线、大风沙等极端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较高效率,这为项目长期运行提供了保障。”
王大威进一步解释,高原环境对设备提出了额外要求。“例如在温度方面,夜间可能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而白天阳光直射又能达到七八十摄氏度,这对组件的热稳定性要求极高。我们在设计中优化了电势诱导衰减(PID)抵抗性能,确保组件在极端环境下仍能安全运行。同时,储能设备的电解液配方也专门针对低温环境优化,在零下三十摄氏度条件下依然可以稳定充放电。”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光伏支架离地0.3米,不仅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的扰动,还促进了草场的自然修复。光伏支架采用15°倾角固定镀锌钢结构,基础使用1.8米深螺旋桩,既减少对地表扰动,又保证了高抗风能力。
“发电设备不仅是电力输出工具,更是高原生态屏障。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希望形成一个高效、稳定又兼顾环境的新型能源体系。”王大威说,“我们希望把在青海验证的方案推广至更多高原与荒漠地区,展现绿电驱动算力的巨大价值。”(记者 董梓童)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