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主题,推动心理健康领域从“少数关注”迈向“全民共护”。如今“健康是身心同频的和谐”已成共识,我国正以制度厚度与服务精度,编织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心理守护网,让渴望关怀的心皆有归处。
消除认知误区,是开启心理保健大门的关键钥匙,长期以来,“情绪低落、沮丧就认为是心理疾病”“求助就是软弱”等偏见,让许多人在心理困境中徘徊。今年,相关部门通过精准地宣传引导,明确界定了情绪波动与心理疾病的边界,有效消解了“污名化”标签。实际上,情绪波动就像身体健康遇到“小感冒”一样,学习紧张、空巢、压抑、职场紧张等都是人生命中阶段性的体验,正视客观需求、积极寻求心理保健是对自我负责的表现,这种认知转变正逐渐让心理健康服务褪去“神秘外衣”。
推动服务下沉,是让心理关怀触手可及的关键所在。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目标,让需要帮助的人“找得到、用得起、靠得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社区与校园之间,多层级服务网络正逐步完善: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依靠政策降低服务门槛、缓解经济压力,通过便利途径使专业资源触手可及。无论青少年、中年职场人还是空巢老人,都能在网络中找到需要的服务,使心理关爱融入生活点滴。
凝聚全民力量,是筑牢心理健康防护屏障的根本途径。守护心理健康不是“独角戏”,而是社会各界的“大合唱”。由社会、教育、社区、家庭全方位配合,以专业机构为牵头单位,共同构建起多元服务生态。通过科普将健康心理健康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通过培训让更多人得到简单疏导的技能、以陪伴传递社会的温暖,用个体觉醒和社会联动的力量,建起坚不可摧的防护墙。
“以理解促包容,以服务促力量”,是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从认知突破到服务完善、力量集结,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正稳步迈向“全民享有”。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心灵的渴求都能够得到温暖对待,每个人的心灵都阳光明媚,让心理健康真正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石。(武汉市蔡甸区烟草专卖局 刘雯)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