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想时,他穿着一件熨帖的蓝色polo衫,领口挺括得没有一丝褶皱,浑身透着干净利落的劲儿。说起话来,他的嘴角总带着温和的笑意,与人对视时专注的眼神,让人不自觉地卸下距离感。
“‘李想’,就是‘理想’的谐音,”来自巴基斯坦的他笑着解释自己的中文名字,语气真挚又坦诚,“来中国后,我才终于找到方向,人活着,总要为心里的‘理想’拼一把。”
这位1996年出生的巴基斯坦青年,2017年拖着行李箱来到南昌航天大学时,还只是个连自我介绍都说得磕磕绊绊的留学生;如今,不到30岁的他,不仅在南昌航空大学读完了工商管理本科,还攻读了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更在2024年创办了BETTER VISION (PRIVATE) LIMITED公司,带着名为“理想的答案”的创业项目,将中国普惠医疗方案引入巴基斯坦。

△李想(第二排中)研究生毕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任云仙教授和同学们
短短一年多时间,他的团队已在巴基斯坦私立医院减重手术领域签约了最顶尖医生资源5%的份额,这些医生采用欧美和李想公司医疗器械耗材的比例接近50%:50%,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人生中三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来中国,读懂“信仰的力量”
“说实话,最初来中国,不是我的选择,是父亲‘拍板’的。”李想笑着回忆,是父亲反复在他耳边念叨,“中国是我们的邻国,历史悠久,发展得又快,去那里一定能学到东西”,才让他动了心。
2017年,李想揣着一本汉语学习手册,忐忑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从“你好”“谢谢”开始,他每天抱着课本跟读,跟着校园里的师生学发音,主动去与中国人沟通“练胆”。“那段时间,口袋里总装着小本子,遇到不会的词就记下来,晚上回去查字典,”他说,“现在能说流利的中文,全靠这份苦功。”

△李想(第三排左三)参加赴中央苏区开展的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科期间,中国社会的有序与活力,让李想对这个国家的认知渐渐清晰。他开始好奇这个国家为何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变得如此富强。本科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立马回国,而是毅然报考了南昌航天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这里的思想和文化,这才是‘读懂中国’的关键”。
而就读马克思主义专业,是影响他人生轨迹的又一个重要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常青教授眼中,李想是个“格外较真”的学生。“他总爱追着我问‘为什么’,总爱探寻“真理的味道”,他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养于中国的具体发展实践,他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寻那云巅之上的红色印记,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与精神传承。每次都带着厚厚的笔记,记录着新时代伟大成就背后的密码。李想的研究生导师任云仙笑着说,“更难得的是,他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还主动去实地感受。”研一暑假,李想走进井冈山,追寻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井冈山精神,在罗霄山脉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革命精神;他和同学们积极奔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感受中央苏区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他与当地老乡促膝长谈,了解中央苏区是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奋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
李想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理论与实践的淬炼,为他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点燃了祖国改革的火种。

△李想在课堂上与常青老师互动交流
带李想三年的研究生导师任云仙教授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学术引路人!对于李想毅然选择自主创业,任老师更是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她坚信李想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鼓励他要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任老师不仅为李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人脉支持,还亲自参与他的创业项目讨论,激励他在创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畏挑战!

△李想在南昌航空大学附属中学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课堂讲述中巴友谊故事
求学期间,李想多次前往井冈山,在革命圣地的旧址里,他听讲解员讲述红军的故事,结识了许多坚守信仰的人,也遇到了江西干部学院特聘教师毛浩夫。毛浩夫曾有过异国留学经历,回国后放弃金融领域的高薪工作,扎根井冈山研究党史,还专门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探索如何用国际话语讲好井冈山精神。
“他告诉我,‘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能让人愿意为之付出的力量’,”李想至今记得毛浩夫的话,“那一刻我更加相信,我也想做‘有意义’的事,将来回到巴基斯坦,为自己的国家做些改变。”井冈山的研学经历,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用所学回报家乡”的理想。
用医疗事业践行人生价值
李想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位女生穿着学位服微笑地站在自己父母身边,眉眼间与李想像极了。“这是我姐姐,那天是她考上医学院时,跟我的父母留下的合影。”提到姐姐,李想的眼神柔和了许多,“她总跟我说,医生的手,既能救人,也能给人希望。”姐姐的话,让李想对“救死扶伤”充满敬意。

△李想和姐姐Mubah Mujahid(右)在一起交流
可命运却在2021年给了他重重一击。那年,李想的姐姐不幸遭遇车祸,永远离开了他。姐姐的离去,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也让他对“生命”与“责任”有了更沉重的思考。
姐姐的墓志铭留下这么一段话:手术刀曾划破黑暗,仁心永存世间。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这人间。站在墓碑前,他暗下决心:“姐姐没完成的事,我要替她继续做下去。”从那时起,投身医疗领域,成为他心中最坚定的目标,也是第三个,更是最义无反顾的选择。
2023年,在做了大量调研的情况下,李想决定把将低价优质的中国制造医疗器材耗材引入巴基斯坦当作职业方向。

健伟生物科技董事长余建夫(右)为李想(左一)团队成员刘欢(左二)张晓(右二)(右)介绍手术耗材。
为了打开市场,李想带着团队的医疗器材样本,跑遍了巴基斯坦各大城市的私立医院。“一开始,医生和院长都不信任我们。”他苦笑道。但他没有放弃,被拒绝后,他甚至会主动提出“免费试用”:“你们先使用,觉得好再谈合作,所有风险我们承担。”

李想(中)与巴基斯坦FAROOQ私立医院院长Dr. Sabir Ayyaz Malik(左)和Dr. Naveed Malik医生(右)签署合作协议。
此外,他还邀请中国的医疗专家演示中国器材的使用方法,展示产品质量与性价比。“许多医生用了我们的减重手术耗材后,特意找到我说,‘你们的器材不仅便宜,精度还很高’。”李想笑着说,“后来,许多医生成了我们的‘自来水’,主动给其他医生和医院推荐。”
靠着这份韧劲,李想的团队渐渐打开了市场,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私立医院开始选择中国医疗器材。
“不只为赚钱”的事业
“李想哥是个‘奇怪’的老板。”团队成员、李想的师妹刘欢笑着说,“其实,就算公司把器材价格提高一些,依然比巴基斯坦市面上的同类产品便宜不少。但他一直没有这么做,他说‘我不是来赚钱的,而是去帮人的’。”
刘欢是在研究生期间认识李想的,当她听说李想的创业计划是“让巴基斯坦人用得起医疗器材”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团队。“他跟我说,‘在中国,我看到大家安居乐业,我也想让我的同胞能有这样的生活’。”刘欢说,“那种想为家乡做事的真诚,特别打动我。”
同样被打动的还有合肥工业大学的博士肖夕林。2023年,在一场创业项目交流会上,李想遇到了肖夕林。肖夕林长期研究持镜机器人技术,一直希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到民生领域。

△2025年6月,肖夕林博士(右二)向李想(中)、刘欢(右一)介绍最新研发的腹腔微创手术持镜机器人。
“当时李想跟我说,‘想让巴基斯坦更多病人用上便宜好用的医疗器材’,”肖夕林回忆,“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我——我研究技术,不就是为了帮更多人吗?”
如今,通过引入中国医疗器材,李想让巴基斯坦减重手术的费用降低了近75%,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接受治疗。“有患者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让我能重新站起来陪伴家人和孩子’。”李想谈到这个,眼里闪着光,“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有人问李想,“不赚钱的生意,能做多久?”他总是笑着回答:“当更多人能看得起病,慢慢就会有更多人信任我们,生意自然能长久。”他现在更远的期待,是把中国的医疗技术和经验更多地引入巴基斯坦,“不仅要带器材过去,还要帮当地建更高效的医院,培养更多医护人员。”
回顾自己走的路,李想动情地说:“来中国求学,让我找到了‘理想’;投身医疗,让我找到了‘答案’就是脚踏实地去帮人。这条路很难,但我会一直走下去,因为这不仅是我的理想,也是姐姐的心愿,更是我对祖国的承诺。”(文/福毅 若鱼)
转自:鹰潭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