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当前,国有企业肩负稳定宏观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维护产业安全的时代重任,同时也面临着深化改革开放、应对激烈市场竞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外考验。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并焕发蓬勃生机。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使其政治功能更加凸显、组织体系更加严密、队伍活力更加迸发、服务大局更加有力,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紧迫课题。
强化政治功能,把准高质量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组织体系中的“神经末梢”和战斗堡垒,其政治功能的强化与发挥,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在当今新时代,对于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不折不扣地落地生根。具体而言,要深化“第一议题”制度在支部层面的实效性。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停留在读文件、划重点的表面层次,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开展“靶向式”学习研讨。二是要健全党支部参与重大决策的机制。进一步细化党支部在议事决策中的权责和程序,确保在业务拓展、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党支部能够有效发挥前置研究和政治把关作用,强化基层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群众投身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主心骨作用。
创新组织形态,激活价值创造动能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国企改革深化推进的今天,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打破路径依赖,在组织设置、活动载体和工作方法上大胆创新,实现党建与业务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质的飞跃。首先,组织设置要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探索建立临时党支部、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站等模式,确保“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其次,活动载体要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完善“智慧党建”平台,开展线上组织生活、微党课、云端讨论,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参与便捷度。同时,活动内容要紧密围绕生产经营难点、痛点,广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等创先争优活动,将解决技术难题、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检验党支部战斗力的试金石,真正激活基层细胞活力,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价值。
夯实队伍基础,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归根结底来源于党员队伍的素质和作用发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聚焦于“人”这一核心要素,通过提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赋能企业现代化治理。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在发展党员时,不仅要考察其政治觉悟,更要注重其在工作岗位上的业绩和群众口碑,真正将业务骨干、技术能手、青年英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对现有党员,要实施精准化教育管理和激励关怀,建立党员积分量化考核等机制,将参与组织生活、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服务身边群众等情况纳入考核,使党员管理有标准、有记录、有评价。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党员综合素养与履职能力。党支部应针对不同岗位党员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一位党员都能在自己的领域走在前、作表率。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纽带作用。党支部要善于组织党员倾听职工心声、化解矛盾纠纷、引领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夯实党员队伍这一基础工程,基层党支部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进而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效能和发展优势,为国有企业在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层支撑。(季明)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