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风还带着几分燥热时,我走进了红安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大门。彼时的我,刚卸下大学的行囊,对“烟草行业”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之外的碎片化想象——仿佛只是货架上排列的卷烟,是商业链条里简单的“生产与售卖”。直到这两个月的时光在实践中悄然流淌,那些最初的片面认知被逐一打破,如同蒙尘的镜子被擦拭光亮,我才真正看见烟草行业藏在规范之下的温度,藏在责任之中的深度。
未入职前,网络上零星的讨论、身边人不经意的提及,为我对烟草行业的认知笼上了一层薄雾。我曾以为,这里的工作无非是“按流程发货、按规定卖烟”,既没有复杂的社会价值延伸,也缺乏基层服务的温度。甚至偶尔会想,这样一个“特殊行业”,是否真的能承载年轻人对职业价值的追求?带着这份懵懂与疑虑,我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心里悄悄揣着一份“试试看”的忐忑。直到入职第一天,办公楼大厅墙上“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红色标语映入眼帘,前辈们热情又严谨的态度、会议室里关于“专卖法规业务技能培训”的课件时,才让我隐约觉得这个行业或许比我想象中更有分量。但那时的认知,仍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轮廓,却看不清细节里的温度与力量。
单位为新员工量身定制的“轮岗见习计划”,成了我拨开认知迷雾的钥匙。当我第一次跟着城关管理所的曹所长走进市场时,才发现“市场检查”远非“走走看看”那么简单。那是一个雨后的清晨,我们来到县城边缘的一家零售店。刚进门,店主王姐就有些局促地避开了我们的目光。曹所长并没有直接检查货架,而是先拉着王姐聊起了家常,从最近的进货量谈到周边的客源变化。待王姐放松下来,他才温和地说:“咱们今天看看卷烟的溯源码,不是不信任您,是怕您不小心收到串码烟,既损失利润又违反规定。”说着,他拿起一包烟,手把手教王姐如何通过手机查询溯源信息、如何辨别真伪。当王姐看着手机屏幕上清晰的“产地、流向”信息,恍然大悟地说“原来这么简单!以前总怕收到假烟,现在心里有底了”时,我忽然明白:专卖管理不是冰冷的“监管”,而是带着温度的“守护”——守护零售户的合法权益,也守护市场的公平秩序。
轮岗到营销岗位时,跟着客户经理娟姐跑市场、访客户的日子,让我对“客户经理”的认知彻底跳出了最初的狭隘框架。一开始我总觉得客户经理的工作无非是“推荐几款烟、统计下销量”,是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销售助手”,可真正跟着娟姐实践后才发现,这份工作藏着太多专业门道。每到一家零售店铺,娟姐都会先俯身查看卷烟库存,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一边细致询问店主“最近哪款烟走得快”、“老顾客有没有提新需求”,接着会结合周边消费群体特点推荐适销品牌。临走前娟姐还会帮助店主优化产品陈列、做好会员维护。看到店主脸上的笑容,我真切地感受到烟草的客户服务早已不止于“卖烟”,更是在用专业力量激活乡村经济的“毛细血管”,帮零售户们把小生意做稳做大,这正是行业服务民生、助力地方经济的生动体现。
轮岗到物流中转站前,我对烟草物流的认知还停留在“按时送货” 的表层——觉得无非是把卷烟从仓库运到店铺,是简单的“体力活”。可到真正参与其中时,才发现这条物流线藏着太多我不曾理解的重量。每日清晨,当天边还泛着微光,满载卷烟的货车便已准时出发,运输线路不仅覆盖县城的每一家零售店铺,更延伸至七里坪镇、华家河镇等偏远乡村。一次暴雨天气,为保障物资及时送达,师傅们冒雨装卸、绕行山路,裤脚沾满泥泞却毫无怨言。“物资早到一天,烟农损失就少一点。”司机郑师傅的话,让我明白物流线不仅是商品运输通道,更是连接烟草与乡村的“生命线”。
这两个月的时光像一把刻刀,一点点雕琢出我对烟草行业的全新认知。现在再提起“烟草”,我脑海里不再是单一的“卖烟”,而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画卷里有“规范”的底色,有“责任”的温度,还有“专业”的力量。如今的我,不再是那个带着疑虑的“新人”,而是怀揣热爱的“追光者”。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这段认知蜕变的经历,已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起点。我会带着这份对行业的全新理解,以青春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也为烟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添上一抹小小的、却坚定的色彩。(潘帆)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