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换脸技术被用于精准诈骗,当智能家居设备成为信息泄露的“隐形窗口”,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常态化网络攻击——数字时代的便捷与风险如影随形。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启幕,再次提醒我们:网络安全已不再是技术圈层的专业议题,而是关乎亿万民众切身利益、关乎国家数字经济根基的“全民考题”。在“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时代命题下,唯有凝聚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四方合力,才能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网络安全共同体。
一、认清当前网络安全形势:风险与机遇交织的“数字战场”
当前网络安全威胁呈现出技术融合化、攻击精准化、危害链条化三大特征。一方面,AI、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网络攻击从单一设备渗透转向“智能终端-数据中台-云端系统”的全链条突破;另一方面,黑灰产产业链日趋成熟,从个人信息贩卖到勒索软件攻击形成“分工明确、跨境协作”的犯罪网络。据行业观察,2024年我国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中,超60%源于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的账号被盗、钓鱼链接点击等行为;而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事件,已造成多起能源、交通领域的运营中断事故。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网络安全带来新机遇。区块链技术在数据溯源中的应用、零信任架构对身份认证的革新、AI安全检测系统的实时防御能力,正在重塑网络安全的技术防线。但技术进步的红利,需要以全民安全素养的提升为基础——正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没有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数字中国的大厦便缺乏坚实地基。
二、全民参与:网络安全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网络安全的本质是攻防两端的认知博弈,而普通民众既是最易被突破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广泛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从“仿冒公检法”诈骗案中老人倾家荡产,到求职青年因简历泄露遭遇精准诈骗,无数案例印证:个人安全意识的“短板”,可能成为黑灰产攻击的“突破口”。数据显示,经过安全知识普及的群体,遭遇网络诈骗的概率可降低72%,这正是"全民参与"价值的直接体现。
全民参与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个网民的日常行为:设置复杂密码时的“多一分细心”,点击链接前的“多一秒核实”,发现可疑情况时的“多一次举报”。企业作为数据持有主体,更需履行“安全守门人”责任——从用户协议的“透明化告知”到数据加密的“技术化保障”,从内部员工的安全培训到漏洞响应的“快速化机制”,每个环节都是全民防线的重要一环。政府则需当好“规则制定者”与“监管守护者”,通过完善《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体系,让安全责任有法可依、违法成本清晰可辨。
三、共建共治:凝聚网络安全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全民参与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需要从宣传引导、技术赋能、机制保障三方面协同发力:
以系统化教育培育安全文化。网络安全教育需摆脱“一阵风”式宣传,转向“常态化浸润”。建议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数字生存能力”;社区可通过“安全议事会”“防骗情景剧”等接地气形式,帮助老年人、务工人员等群体掌握实用技能;媒体平台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少低俗信息推送,增加“安全小贴士”“案例警示”等公益内容,让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以普惠性技术降低防护门槛。针对不同群体的数字鸿沟,需开发“适老化”“简易化”的安全工具。例如为老年用户设计“诈骗电话自动拦截”“可疑链接一键举报"的手机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网络安全检测工具和合规指导手册;鼓励互联网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嵌入“默认安全”理念,如自动开启双重认证、定期提醒密码更换等,让普通用户“无需专业知识也能安全用网”。
以协同化机制织密治理网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联动响应平台,实现安全威胁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快速处置。可借鉴“网络安全志愿者”模式,鼓励技术爱好者、法律工作者等群体参与社区安全服务;完善网络安全举报奖励制度,降低公众举报成本,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在关键行业建立“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模拟攻击场景检验协同防御能力,确保风险来临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网络安全,你我都是“第一责任人”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无人之境。从敲击键盘的那一刻起,每个人的指尖都连着网络安全的“神经末梢”。网络安全宣传周的意义,正在于唤醒全社会对安全的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它提醒我们:安装一款杀毒软件或许能抵御病毒,但真正的“防火墙”永远建立在每个人的心中;签署一份用户协议不仅是接受服务,更是对个人信息的郑重守护。
让我们以网络安全周为契机,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行动”,将“个人责任”汇聚成“集体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字浪潮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底气、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数字家园”,为数字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岳词军)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