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七十载 奋进新征程--中国一拖集团的卓越发展之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25





  今年,中国一拖集团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七十华诞。70年风雨兼程,中国一拖始终秉持着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对科技创新的不懈探索,以及对客户的诚挚服务,在农业装备制造领域铸就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的中流砥柱。


  质量强企 夯实发展根基


  中国一拖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立足市场的根本。为此,公司建立了完善且严格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第三方ISO9001管理体系认证,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


  在采购环节,加大对采购件质量的监管力度。在《采购产品质量保证协议》中,增加了对供应商三包故障分析、库存建储数量、恶性质量问题等相关要求和约定,明确目标与奖惩要求,督促供应商持续增强工艺过程与产品质量管控能力。这一举措从供应链的起始端确保了零部件的质量,为整机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强化整机质量监督,提升整机质量水平。实施零部件质量互查机制,加强质量信息处理跟踪,确保改进措施能够快速有效地落实。例如,大拖公司开展“产品升级迭代,质量提升有我”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讨论活动,将零件清洁度控制列为工作重点,编制规范,采购清洗设备,优化防护措施。面对人工缠绕效率低、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工艺部经研究引入了智能薄膜缠绕机,不仅让零件缠绕效率大幅提升,还实现包装质量标准化和成本优化,大大提升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又如,在新型轮式拖拉机智能工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过程融合,实现了大批量关键零部件自动加工生产及制造过程的控制管理,从生产流程上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同时,公司还十分重视强化质量风险管理,提升质量管理效能。通过完善《质量风险管理办法》,开展质量风险知识培训等专项活动,识别重点质量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再进行有效性评估。运用PDCA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对质量风险定期动态更新,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此项措施实施后,产品综合故障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单台外部质量损失降幅较大。


  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公司从造成质量损失的各项活动中查找问题,创新性地对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进行细分,明确统计口径,增加质量成本分析频次,加大对损失成本占比较大的产品分析。运用鱼刺图等方法,找出质量损失的主要问题和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控制计划,减少损失成本。这不仅有效增强了公司各级人员的质量成本意识,更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竞争需求。


  此外,为提升产品制造过程质量一致性,在大型技改技措实施前,充分识别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自动装配、自动检测、自动物流取代人工,利用在线检测与自动加工设备相结合,应用防错控制、自动化拧紧、涂胶、试验、喷涂工艺,引入视觉检测、荧光检测等先进制造技术,依靠MES系统对关键过程制造、检测设备的数据监测与采集,实现过程质量自动控制与分拣隔离,减少质量问题流出。此项措施的实施,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对同等装配技术水平的其他企业具有很大的普及推广作用。


  科技创新 引领行业变革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一拖始终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公司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研发管理制度体系,聚焦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强化研发投入和科技收入管理,完善制度并细化管理流程。利用东方红云智慧督办系统对重点研发项目全程管理,科技创新管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多年来,中国一拖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研制出东方红LF2204E动力换挡拖拉机、HB2204混合动力拖拉机、LW3204无级变速重型拖拉机等一系列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更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并形成了产业规模。例如,东方红动力换挡新产品已实现销售2万余台套,创收50多亿元。2024年10月,公司开发的东方红LW4504型拖拉机作为国产首台最大功率无级变速产品亮相“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并重磅发布,一举结束我国400马力以上无级变速拖拉机依赖进口的历史。


  为打破国外农机巨头在高端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中国一拖的技术团队专注于智能农机研发工作,先后破解了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电子控制系统、整机控制系统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在无人驾驶拖拉机研发方面成果显著,如东方红LF2204型无人驾驶拖拉机,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旋耕机、整地机、翻转犁等多种农具自主作业;经过区域内自动规划路径和导航定位,具备全天候24小时自动识别并避让各种动态和静态障碍物的能力,引领了我国高端农机装备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为激励科技创新,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实施《总经理质量奖管理办法》,设立质量激励基金,对在科技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同时,为技术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贴心服务 树立良好口碑


  优质的售后服务是提升客户满意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关键。中国一拖始终坚持“做用户的贴心人”的服务理念,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售后服务体系。


  公司基于车联网的服务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掌握产品的运行状态,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故障,为及时提供服务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覆盖县级单元的庞大服务维修网络,确保无论客户身处何地,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专业的维修服务。1500多家服务站约3400名东方红服务技师日夜坚守,他们技术精湛、服务热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金色服务”的品牌,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保障。


  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需求,中国一拖更以专项行动精准赋能,2025年春耕季东方红柴油机的实践便是典型。彼时,东方红柴油机以“焕新出发”姿态携全新动力换向机型登陆中南市场,通过“技术革新﹢服务升级﹢体验式营销”三位一体策略,在长江经济带掀起“红色动力风暴”。在湖北荆州“动力换向机型百人品鉴会”上,30台搭载新型系统的东方红柴油机同步启动,独创液压换向结构实现进退无缝切换,作业效率提升25%。湖南种粮大户李建国直言:“300亩(每亩0.067公顷)水田旋耕换向从4000余次减至'动动手指',油耗降15%,单季省的油费够付保养费”。针对中南丘陵水田工况,中南中心推出“春雨计划”:湘鄂赣三省构建配件互助网络,供应半径缩至50公里;40余家服务站200名技师组成“春耕护航队”,凭智能终端流动服务;荆州经销商践行“5分钟接单、2小时到位、4小时闭环”的“三快”原则,2月平均解决时间仅1.8小时。荆州农机座谈会上,工程师讲解产品优势与故障排除方法,农机手赵师傅感慨:“新机型适配水田、省油耗,之前LX904超2000小时无大修,这次换购1204就是认东方红”。而在湖北仙桃智慧农场,配套东方红柴油机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借CAN总线技术实现动力与整机控制深度耦合,作业直线精度±2.5厘米,20台机组实时上传数据至大数据平台,为产品迭代提供支撑。从洞庭湖畔到鄱阳湿地,这份“技术﹢服务”双轮驱动的保障,让“东方红”成为春耕里守护大国粮仓的红色印记。


  针对国际运输由于路程遥远、程序复杂、时间紧迫,中间需要经过陆运、海运等综合运输,装卸次数多,突发情况难以避免,服务配件不及时的痛点,中国一拖各单位积极配合,保证零件供应及时、准确,让广大海外用户用得安心。与海外经销商密切协同,针对各地在售机型中的畅销机型,重点提供售后服务中高频次故障件、易损件,为售后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对海外服务需求快速响应,赢得客户认可。2023年6月,接到沙特客户的紧急信息:当地一台YTO-454拖拉机发动机皮带损坏,急需配件。由于此型号拖拉机已不再生产,依据采购流程需要1个月以上才能送达沙特。为满足客户修复要求,中国一拖将该批次备件确定为紧急备件,从备件信息确认、零件采购、厂家发货到质量检测,仅用7个工作日,快速解决了客户需求,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认可。再如,在哈萨克斯坦,当地经销商反馈部分拖拉机疑似存在问题,中国一拖及时派出服务人员刘照睿和技术人员张延辉前往。他们带领当地参训人员“钻车底”,现场拆检两台拖拉机,详细指导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还帮助安装电子订单系统解决零件错买问题,收到了经销商的感谢信。


  此外,中国一拖还定期邀请海外经销商到总部参加培训,为他们提供YTO各系列机型使用保养、电器设备、工作装置调整及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和讲解,并精心安排实际操作课程,力求贴近用户需求,实现服务能力提升。同时,定期派遣技术人员赴海外对经销商进行售后维修培训,对主销机型的维修保养、故障判断、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现场解答疑问,多家海外经销商专程寄来感谢信。在尼日利亚,针对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但专业维修人才短缺的情况,柴油机公司选派资深工程师团队围绕柴油机结构原理、日常维护等展开“理论﹢实操”培训,提升了本地服务能力。


  70年的辉煌历程,中国一拖在质量强企管理、科技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荣获河南省省长质量奖和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展望未来,中国一拖将继续秉承“引领农机装备发展,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向着打造世界一流农机装备集团的目标奋勇迈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一拖必将续写更加绚丽的篇章。(段凯)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