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掌田”变“高产田” 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
四川“天府粮仓”建设成势见效
“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全力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四川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力,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连创新高。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预计今年将突破730亿斤,粮食储备规模可满足全省4.5个月市场供应量。
建良田,实现粮油产量跃升
深秋时节,在眉山天府新区贵平镇,只见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如镜,灌溉排水系统畅通无阻,田间道路四通八达。“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率。以往一台收割机每日仅能收割15亩水稻,高标准农田的日收割量可达70多亩。机耕道的修建,不仅解决了稻穗倒伏的收割难题,还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稻穗浪费,宜机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耕地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贵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眉山天府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一片片巴掌田、低效田化零为整,逐步变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连片田、高产田。锦江镇毛家渡社区的种粮大户盛建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好处,“我今年种植了200多亩的'东坡稻',自从这一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地质量显著提高,排水也畅通了,再加上科学管理,每亩产量能达到1500斤左右,效益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截至目前,眉山天府新区耕地保有量为30.54万亩,“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23.97万亩,其中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为21.62万亩,已完成建设13.74万亩,占宜建面积的63.32%。已建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改善,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百姓饭碗”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安市岳池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尤以盛产稻米驰名。自2023年4月岳池县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以来,该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原则,构建“一环一区一平台,三片十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岳池县按照宜机作业、能排能灌、集中连片的原则,打造“银岳池”水稻高质量发展片、油菜高产高效示范片、油菜-水稻轮作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和十个产业基地,并就地就近推动粮油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建成粮油加工中心4个、烘干仓储中心8个,实现产地初加工全覆盖。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既治耕地之标,更达增粮之本。高标准农田要建好,更要管好。
近日,在眉山市仁寿县龙马镇,工作人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情况开展巡查,全力保障农田设施完好、功能达标。不仅认真记录设施使用中存在的破损、堵塞等问题,还在现场与村“两委”干部、种粮大户沟通管护责任落实情况,听取他们对农田设施优化的意见建议。“我们会组织人员定期围绕高标准农田区域的灌溉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建设内容展开细致检查。”眉山天府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巡查以“查隐患、促整改、保实效”为目标,详细查看农业设施运行、渠道畅通、道路完好度及土壤肥力保持等情况。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是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四川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使用高标准农田,涌现出一个个粮油产业园区及高产示范片。“'天府粮仓'建设成势见效,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更稳。”四川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表示,四川“十四五”时期已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3.2万亩。
强科技,推动生态与效益双赢
今年秋收,眉山天府新区青龙现代农业园区种植户尽享丰收喜悦。“今年用上了农业部门推荐的新品种和绿色防控技术,水稻长势特别好。”种粮大户王大坚随手拿起一株稻穗,颗粒饱满、色泽金黄,“今年这片水稻产量预计超600吨,比去年提高不少。”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完全靠科技吃饭。王大坚介绍,园区种植如今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还有卫星帮忙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在手机上就能看到需要的农业信息,种田效率大大提高了。他以水稻收割举例,一千多亩田,几台收割机同时作业,一周之内便可轻松完成收割。
王大坚的经历,是四川农业迈向智能化、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将科技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丰收,需要更系统性地布局。在这方面,岳池县提供了区域性的解决方案。
岳池县与四川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开展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创新研究,针对川东黏稠泥土地区土壤特点,建立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基地2000亩,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传统监管模式,并携手京东科技、中国电信打造集成粮油生产、监测分析、预警预报等功能的综合化数据平台,建成集虫情、气象、苗情、墒情一体的“四情”监测站15个、北斗卫星终端230台(套),监测覆盖率达100%。值得一提的是,岳西县创新构建“优标监管”体系,建立覆盖县、乡、村、生产主体四级监管网格,上线运行“岳池农安”小程序,实现一键上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合格率达100%。
在相距岳池县两百公里的泸州市泸县兆雅镇,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挂枝头,大型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轰鸣,一气呵成完成收割、脱粒、碎杆还田等工序。“每天能收割50亩左右,效率较工人得到了大幅提升。”机械手温中礼介绍,机械化作业不仅减少了稻谷损失,秸秆还田还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稻谷的高效产出,离不开产后保障的双重助力。在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中心,日处理能力达140吨的谷物烘干机正满负荷运转,收割后的稻谷经过13小时左右的烘干处理即可安全入库,不仅解决了当地粮食的仓储难题,还为周边20多户种植大户提供服务,彻底破解了阴雨天稻谷霉变的困扰。
近年来,为保障粮食安全,四川围绕“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目标,多措并举应对气候、病虫害等不利因素,为丰收保驾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要在'土'上做文章,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地肥了才能多产粮。”眉山天府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一手抓减损,一手抓增产,不仅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更让“粮田”变“良田”。(记者 王继发 蒋俊伟)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