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绥阳锻造产业“芯片”建设“辣椒强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29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是辣椒传统生产县,辣椒产业是绥阳县的“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绥阳县以将“辣椒大县”打造成“辣椒强县”为目标,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辣椒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农业农村局局长为组长的辣椒产业技术实施小组,充分发挥绥阳子弹头辣椒、黄杨小米辣等当地特色辣椒品种的资源优势,持续开展地方辣椒品种改良、提纯复壮、杂交育种等工作,积极落实遵义市辣椒“换种工程”,大力推广“遵椒222”等辣椒良种以及辣椒绿色高效生产方式,使绥阳县辣椒的品质优势得以不断巩固提升,辣椒产业得以高质量稳定发展。今年,绥阳县的辣椒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换种工程”种植面积7.59万亩;预计全年鲜椒产量37万吨,将全面完成遵义市下达的2025年辣椒产业目标任务。


  改良品种 提高抗性与产量


  绥阳子弹头辣椒是贵州辣椒优良品种,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它的果实形似子弹头,皮薄肉厚、含水量少、香辣协调,辣椒素、干物质等含量高。绥阳子弹头辣椒属于加工型辣椒品种,适宜加工油辣椒、糟辣椒、辣椒粉等贵州风味辣椒调味品,是深受辣椒加工企业青睐的优质原料。


  常规品种的绥阳子弹头辣椒抗性弱、产量较低。近年来,遵义市辣椒种质资源发掘与应用创新人才团队通过对绥阳子弹头辣椒的杂交改良,培育出了不少既保持绥阳子弹头辣椒风味品质特征,又适应加工需求、具有较强抗病性与产量的良种。其中,该团队于2023年优化选育出的“遵椒222”良种,相较于常规品种的绥阳子弹头辣椒,外观更匀称,商品性更好,亩产量可提升约50%。2024年起,绥阳县将以“遵椒222”为代表的绥阳子弹头系列辣椒品种以及黄杨小米辣、遵辣系列辣椒品种作为该县实施“换种工程”的主推品种大力推广种植,以良种赋能辣椒产业提质增效。


  推广良法 实现高效种植


  要做大做强绥阳辣椒产业,不仅需要有良种支撑,还需要有成套的绿色栽培技术。在实施辣椒“换种工程”的过程中,绥阳县采取统一集中育苗、统一标准种植、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的“五统一”组织措施,以良法种植辣椒良种,实现绿色、高效生产。


  “要想让辣椒少生病、长得好、不减产,一定要重视病虫害预防。提前做好预防,辣椒才能健康生长,产量才能提高。”绥阳县一家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合作社的辣椒基地积极落实辣椒防灾、防病虫害工作,今年一直未受灾害,病虫害发生较少,辣椒长势好。合作社以320亩辣椒基地为核心,带动周边1600余亩椒田绿色、高效种植,带动200余户椒农实现增产增收。今年,合作社的鲜椒亩均增产达200斤。


  近年来,绥阳县积极培育新型辣椒经营主体,依托贵州省、遵义市辣椒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做好宣传引导,动员种植技术较好的农户参与辣椒种植,积极培育职业椒农。同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椒农(职业椒农)”模式,逐级签订辣椒订单合同,实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椒农(职业椒农)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利益机制的形成。如今,绥阳县已涌现出了一批年轻、勤劳的职业椒农,成为带动全县椒农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生力量。


  此外,绥阳县今年还选取了3个辣椒专业村打造省、市、县级产业示范点,以这些示范点为基础带动该县15个镇乡(街道)参与种植辣椒。据了解,这些示范点分别开展了辣椒新品种引种、辣椒不同密度栽培、增施有机肥与生物菌肥试验、绿色防控及辣椒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等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建设园区 提升加工能力


  在采用良种、良法种植辣椒的同时,绥阳县还建设了辣椒加工园区。截至目前,全县辣椒规模化干制能力的60%,油辣椒、辣椒酱、辣椒面、糟辣椒规模化加工能力的40%已集聚到该园区,园区辣椒制品年加工能力达2万余吨。


  目前,绥阳县建有23条辣椒烘干线,日烘干鲜椒能力达675余吨;建有7万立方米的辣椒保鲜冷库,储存量可达1.37万吨;共有14家辣椒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6万余吨。该县的辣椒产品主要有油辣椒、辣椒酱、辣椒面、糟辣椒4个系列。


  “绥阳辣椒风味好、卖相好,干椒售价比普通辣椒要贵,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场规律。目前,绥阳子弹头干辣椒每斤零售价比普通干辣椒贵2元。”绥阳县一家辣椒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尽管售价稍高,但绥阳子弹头辣椒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用绥阳干辣椒制成的煳辣椒是遵义羊肉粉去腥增香不可或缺的调料,绥阳烧烤辣椒、糍粑辣椒、油辣椒在云贵川等地也有稳定的客源。


  绥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提高地方特色良种辣椒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开发多样化的辣椒产品并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绥阳辣椒的独特风味。(记者 杜涛)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