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安徽合肥经开区跑出制造业发展加速度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29





  创新释放的能量有多大?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处涌动的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中便可找到答案。


  在这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281家增至1504家,年均增长率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318家增至1112家,年均增长率30%。


  在这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80%,"四上"企业研发投入首次跨越100亿元台阶。


  今年上半年,合肥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8%,增速创9个月新高;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居全市首位。


  数字的背后凝聚着点滴耕耘。作为国家级经开区,合肥经开区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绘就出一幅幅"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多方联动"的奋斗画卷。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提速


  走进合肥经开区东方节能的数字化车间,制造执行系统正实时追踪每一块钢板的温度数据。"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实现物料100%可追溯,能耗降低15%。"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和经开区鼓励引导企业增资扩充,让企业转型底气更足。


  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多企业发展迎来新突破: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累计建成4家全球"灯塔工厂",培育12家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推动1200家企业"上云用数"。


  截至目前,这里已聚集250多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突破67项"卡脖子"技术。


  "经开区制造业集聚,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合肥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邵志理表示,在经开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多方联动"的创新生态已然形成。


  地处合肥经开区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是"国字号"新型研发机构,也是安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通过搭建仪器、实验室、中试车间等共享平台,入驻团队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大健康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安徽冰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于前锋对此感触颇深。他说道,企业在研制过程中所需的仪器、实验室、中试车间等,都可以向研究院"租用",既省钱又省时。"更重要的是,研究院汇聚的大健康产业企业中,有不少是我们的潜在客户。"


  "今年入驻研究院以来,公司产业化明显加速。我们紧扣辅助生殖和细胞药物两大领域对低温存储的需求,产品上市后,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场景。"谈起未来规划,于前锋信心满怀,"我们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生物样本低温存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点滴创新汇聚累累硕果:自2023年建成运转以来,截至目前,大健康研究院共计孵化引育企业46家,总估值超40亿元。从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看,上半年,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2%,"三新经济"快速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同比分别增长25.1%和137.5%。


  产业创新聚链成群,高质量发展加快


  合肥经开区处处诠释着"企业创新一小步,产业链跨出一大步"。


  原料钣金件来自当地企业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控制主板产自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包装方案由东华包装智能系统生成,最后通过港口集装箱码头运往全球市场--一部空调外机壳体的制造旅程正是一条连接上下游企业的高效供应链,使核心零部件本土配套率不断提升。


  当前,合肥经开区正围绕主机厂构建"一小时产业圈",将原有40余公里半径的配套圈层压缩至园区内部。依托海尔、美菱等链主企业,经开区推动建设产业协同平台,建立统一质量标准与数据接口,带动供应链企业整体升级。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江淮松芝与蔚来、奇瑞华为、江淮华为、零跑等车企的协同实验室灯火通明。这里诞生的"双层流热泵系统",正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成果。


  "我们与整车厂共同定义技术参数,从研发到量产周期缩短30%。"安徽江淮松芝空调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介绍,这种"链主企业出题、专精特新答题"的模式,让创新效率倍增。


  这种"共生"生态的背后,是合肥经开区对产业集群的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起"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以集成电路为例,101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设计到封测的完整链条,近4年产值增长6.2倍。


  企业的"轻装上阵",亦是合肥经开区立体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经开区600余家重点企业由工委、管委会领导包保,问题解决率超95%;在企业集聚区设立"益企诊所",提供从税务代理到心理辅导的"一站式"服务;开展"专精特新千企行"活动,动态调整政策重点。2024年,经开区还梳理12大类惠企政策编印成册,通过400余场培训直达企业。(李长龙)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