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09年全国主要消费品市场呈现六大特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董文新 孙启文    时间:2010-03-26





本报记者董文新 孙启文北京报道 在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发布会”上,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主任朱新武发布了全国重点消费品市场的年度调查结果。朱新武指出,2009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呈现六大特点: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热点商品增势明显;流通领域竞争激烈,并购重组步伐加快,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节能、环保、健康、绿色等概念进一步强化,成为主要消费诉求;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部分消费品行业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品牌引力不断加大,国产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国内企业迎来自主品牌发展的高潮。

从该中心在全国调查的80余种主要消费品的市场销售情况看,2009年,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9.87%,比2008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表明名优品牌的竞争力继续提高。分类别看,家电类消费品的市场集中度依然最高,其后依次为日化类、文化办公类、日用品类、食品类、服装类。

在家电类消费品市场,品牌优势最为明显,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平均占有率达到81.29%,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大家电的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与上年相比,彩电和电冰箱十强品牌的占有率分别提高了2.72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洗衣机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1.69个百分点。冷柜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呈稳步上升的态势,2009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在小家电领域,品牌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市场购买力进一步向知名品牌集中,大部分产品销量十强品牌的份额有所提升。

具体看,在厨卫家电领域,电磁炉的市场集中度仍最高,销量十强品牌的合计份额提高了5.42个百分点,达到87.78%;浴霸、电压力锅、燃气热水器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均在80%以上,且均比上年有所提高;电饭煲的市场集中度仍在70%以上,达到77.20%,比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虽然电水壶、燃气灶具、吸油烟机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低于其他厨卫家电,但也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达到61.67%、58.11%、55.86%。在生活小家电领域,仍然有超过九成的消费者选择了饮水机、电动剃须刀十强品牌,电熨斗的市场集中度在这一领域最低,仅为76.2%,电风扇、电吹风机、吸尘器十强品牌的合计份额仍在80%以上,除电吹风基本与上年持平外,电风扇、吸尘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日化、日用类消费品市场,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平均占有率为70.96%。市场集中度最高的是压力锅,达到92.64%;睫毛膏、不锈钢锅、紫砂炊具市场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已突破80%;染发用品、沐浴露的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分别提高0.77个百分点和6.95个百分点;床上用品的市场集中度仍最低,为25.98%,略低于上年。

在食品类市场,销量十强品牌的平均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葡萄酒的市场集中度最高,为82.39%,比上年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啤酒、火腿肠、白酒的市场集中度在75%以上,其中啤酒、火腿肠的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而白酒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食品类市场,保健品的市场集中度仍最低,但2009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突破20%。

在文化办公类市场,传真机、打印机、户外用品、数码电池的购买力最为集中,达到80%以上,但与上年相比,传真机、打印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户外用品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手表、电池充电器的市场集中度一升一降,均在60%以上。健身器材、普通自行车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不足50%,但与上年32.5%的数字相比,健身器材名优品牌的吸引力明显加大。

在服装、鞋帽类市场,名优品牌的影响力仍有待提高。2009年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平均占有率为38.13%,与上年基本持平。运动鞋、羽绒服的品牌影响力最为明显,十强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分别为64.38%、62.01%,与上年相比,运动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羽绒服略有下降。在女内衣市场,共有近六成的市场购买力投向名优品牌;羊绒衫、牛仔服、领带、保暖内衣、女皮鞋、男裤十强品牌的合计份额在40%-50%之间;男衬衫、针织内衣、男皮鞋十强品牌的合计份额在30%-40%之间;休闲装、茄克衫、男西服、皮衣、T恤衫、童装的市场集中度在20%-30%之间,值得关注的是T恤衫、茄克衫、休闲装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羊毛衫的市场集中度最低,仅为18.93%。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消费品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份额构成中,2009年国产名优品牌仍占据六成多的份额,比上年有所下降。

来源:中国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