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产品“土字号”变成“金名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5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联合发起的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在北京启动。各地特色农产品组团亮相,尽展当地风貌。据了解,2018年以来,金秋消费季累计带动农产品销售超800亿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孕育一方瑰宝。地理标志农产品生长在由独特的土壤、气候、水质形成的生态环境里,形成了独特的品质。由于其地理环境难以复制,因此,地标产品不仅具有自然垄断性,拥有专属的产品品质,且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品牌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各具特色的地域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地方特产,相较其他农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无疑是市场的入场券,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美誉度,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有了这张特殊的“身份证”,我们更要打好手中这张牌,思考谋划如何将地标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地标产品成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金钥匙”。


  首先,要在培育上下功夫。地标产品既是一种代表着产品特征的知识产权,更是一个区域的文脉、文化、生活方式、经济特征的载体。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地域冠名,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肯定,还要传承农耕文化、寄托风土记忆,关键是要饱含情感文化等因素。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产品地理资源普查,把那些具有特定质量、特定品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资源盘活,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等传播途径,更好进行宣传推介。


  其次,要加强品牌建设。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建设的目的是把产品推广出去,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一些地理标志产品虽有很高的品牌价值,但营销手段单一,产品好却销量少,对农民致富、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有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任何区域的地标产品而言,想要品牌长足发展,甚至为区域赋能,就必须顶层设计先行,制定科学长远的品牌战略。政府是地标产品的品牌战略决策者、区域资源整合者、品牌应用监管者,地标产品创建初期离不开政府主导及引导。完成品牌的顶层设计后,政府应适时地授权品牌运营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推广,给予相应的资源扶植,让地标产品迈开腿、走出去,把“土字号”真正变成当地的“金名片”。


  最后,要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人们的记忆中,地标产品的样貌味道与特殊地域是分不开的。就像一提起螺蛳粉,人们脑海中的关联词就是柳州。好的地标产品不仅代表地区形象,更是旅游业宣传的明信片。去当地感受“正宗、地道味”就催生了“地标产品+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也激发了农业、餐饮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的融合。各地要把地标产品的相关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机融合,借助地标产品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开拓二三产市场,强产业、促就业,全方位多元化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地标产品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既要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使命追求,更要有“立足当下,久久为功”的心理准备,惟有如此,才能让地标产品更好地催生和烘托区域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作者:梁婧)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农产品供给需要不断提升质量水平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饱而开始追求“吃好”。消费者希望吃到安全、绿色、营养、味道纯正的高质量农产品,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性要求也相应提高。
    2017-04-19
  • 中国农产品市场最开放亦喜亦忧

    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长期顺差转变为持续性逆差,2015年逆差额达到462亿美元,比2004年扩大了8 8倍,年均扩大23%;2016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虽同比减少了16 5%,但仍高达385 8亿美元。
    2017-07-26
  • 放开某些农产品的进口并不是“狼来了”

    放开某些农产品的进口并不是“狼来了”

    一定程度上放开某些农产品的进口并不是“狼来了”,这些进口农产品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让国内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017-08-22
  • 农产品滞销不能光靠电商“解围”

    农产品滞销不能光靠电商“解围”

    应该说,作为时下破解农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产品触“电”不但是一种时髦的方式,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正因为这样,不少地方似乎把解决农产品价贱滞销的希望寄托在电商身上。
    2018-05-1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