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在身边 文化共传承

    非遗在身边 文化共传承

    8月15日,晋中市榆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以“传非遗魂品剪纸韵”为主题的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参与,榆次剪纸非遗传承人游洋现场为大家展示剪纸技艺,让群众在理论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3-08-30
  • 看,文博馆里的美育热潮

    8月的清晨,成都天府艺术公园内,已开展数周的2023成都双年展依旧热度不减,许多市民刚刚结束晨练便来到位于公园内的成都市美术馆“N刷打卡”;千里之外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内,“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大展正在举办。
    2023-08-30
  • 中国文博界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活得更好”

    借助数字技术,云冈石窟得以“行走天下”,“数字敦煌”面向全球开放共享。中国文博界大咖24日齐聚文物大省山西,共享让文物“活得更好”的方法。
    2023-08-29
  • 考古新发现 新郑黄帝故里遗址发现编钟祭祀坑

    近日,总台记者从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新郑郑韩故城又有新发现,考古人员在黄帝故里遗址发现一座编钟祭祀坑。
    2023-08-29
  • 秦腔:“中国最古老摇滚乐”“吼”出新声

    秦腔,又称乱弹,被誉为中国梆子声腔的鼻祖。宽音大嗓,唱腔兼备慷慨激越与细腻柔和。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8-28
  • 山东非遗课堂“圈粉”青少年 “点亮”多彩传承

    山东非遗课堂“圈粉”青少年 “点亮”多彩传承

     纤细的柳条,灵活的手法,不到5分钟,一个精致的柳编葫芦就诞生了……在山东临沭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课堂上,当地柳编传承人正在进行非遗文化教学,让更多学生见证传统柳编“绝活”,并亲自动手学习柳编。
    2023-08-28
  • 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 从活下来到活起来

    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 从活下来到活起来

    近年来,非遗不断“破圈”,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之中,数字化可谓是功不可没。
    2023-08-27
  • 一戏一人生 探访“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广昌孟戏

    “筑得东海平平哪,东海平平,东海万丈惊人,万丈惊人,大家的要用心,工完日,早回程,齐着力,莫留停,莫留停......”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姚西村莲文化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昌孟戏”代表性传承人曾国林唱着孟戏...
    2023-08-25
  • 浙江非遗亮相新疆 数字化技术全景展现非遗之美

    浙江多个非遗项目于8月23日亮相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除了非遗技艺的展示,浙江还运用数字化技术全景展现非遗之美。
    2023-08-25
  • 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西汉河平元年铜鋞

    鋞(音同“形”)为出门携带使用的盛酒器或盛食器。此次国家博物馆入藏的铜鋞高29.5厘米,直径12.8厘米,器身外壁有铭文31字,其中“河平元年供工昌造铜鋞”的文字内容,是其断代的重要依据。
    2023-08-24
  • 在家门口体验“非遗文化”——山东惠民“暑期学堂”走访见闻

    胡集镇有悠久的曲艺历史,传承八百多年的胡集书会是兴起、扎根于当地的曲艺集市盛会。近年来,当地高度重视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培育,在学校开设传统曲艺课程,还利用假期组织周边学生集中学习。
    2023-08-24
  • 科技助力敦煌莫高窟再续千年

    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1000多年间,一代代人开窟造像,成就莫高窟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至今仍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今天,在科技手段助力下,敦煌人有信心为莫高窟再续命千年。
    2023-08-23
  • 山东斫琴传承人陈乃峰:“复活”唐代技艺创新古琴制作

    “所谓‘斫琴’,指的就是制作古琴的技术。”陈乃峰告诉记者,斫琴是一门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它不仅是门技术,更是门艺术。“斫琴师不仅要会木工,懂音律、铭文、漆艺等,还需要具有艺术审美。”
    2023-08-23
  • 国家级非遗“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被立法保护

    记者16日从山西省晋中市人大常委会获悉,当地立法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2023-08-2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