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的非遗周
10月25日,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丹寨万达小镇圆满落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原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陈敏,万达集团高级总裁助理兼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刘明胜,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伟,黔东南州副州长胡国珍,州政协副主席、丹寨县委书记袁尚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瑶,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白,副县长李彪等领导出席闭幕式。

中国古建筑文化
其中,中国古建筑榫卯斗拱积木以巧妙的创意深耕非遗文化,丰富和延展了产品的功用性,获得了综合组首奖;中国苗族手镯MiaobraceletsbyCHINOISESLE延展了贵州的苗族刺绣,发掘创意时尚元素,将古今融汇于精美的衣饰中,时尚俏丽、高端精致、实用性强,获得了命题组首奖。

古建筑榫卯斗拱积木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部分,绝大部分都以木材为材料。对构件进行加工时,将端部加工为榫或卯的形式,方便互相咬合、搭接。但是很多导游所说的全部结构不用一根铁钉是不合实际的。后世维修加固时,会使用金属类零件帮助维护大木结构的安全。但是木材本身是以榫卯构造这种有机的形式结合的。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斗栱是一个结构单元,有一组构件组成,经常用“攒”作为单位。它可以在很多位置出现,比如檐部、梁架。

苗族的一绝
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广阔,服饰的区域性差异很大。仅从大的差异看,即可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等五大类别480余种。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苗族银饰无论是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都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名列前茅。苗族的银饰主要有银冠、银角、银梳、银耳环、耳柱、耳坠、项圈、项链、亚领、手镯、戒指等。这些银饰多为苗族银匠手工制作。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生动,玲珑精美。银饰种类最多的当首推贵州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较少。黔东南地区的革一式、施洞式、黄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饰的银饰配件最多。就拿革一式为例;妇女全身银饰重约300余两。施洞式,妇女从头到脚有银饰30余件。苗族服饰不仅品种多,而且与服装一样,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尤其是苗族银头饰更为一绝。

非遗特色小镇
贵州文化遗存丰富,是著名的非遗资源大省。丹寨县是中国非遗之乡,全县范围内纳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多达14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10项、州级非遗17项。丹寨万达小镇从早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管理都突出非遗主题,突出本地非遗文化特点,邀请丹寨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落户小镇,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周周举办非遗文化主题活动,成为全国知名的非遗特色小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