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八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2“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发布典礼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责任共筑中国梦”,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副司长刘毓骅、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任姚申洪等。论坛秉承以往七届论坛的国际化及专业化特色,汇集国内外关注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专业人士,分析、交流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发展的新趋势,探讨社会关切的重要议题,共同促进中国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领先的普惠金融与财富管理服务机构,宜信公司首次提出主题为“普惠信用”的“金蜜蜂2020”倡议,并分享了普惠金融理念与实践,并受邀成为“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事。
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刘毓骅表示,本届论坛深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中国梦的关系,分享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先进经验、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优秀实践、倡导企业跨界合作等,这些议题非常值得关注,只有充分反映现实,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社会责任建设才更有价值,更有生命力。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普惠信用
在“建设美丽中国、共筑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下,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幸福和谐等作为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词,为全社会空前关注。这些关键词,同时也是以“金蜜蜂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共同关注,并成为“金蜜蜂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会上主办方发起“金蜜蜂2020倡议”,该倡议致力于通过一致的责任理念和创新性的行动模式,形成规模效应,以期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更加深化、更加系统、更大影响力地持续深入发展。此倡议是由《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事会发起的里程碑式、面向国际的中国社会责任行动倡议,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声音,将在未来十年成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该倡议框架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巴斯夫(中国)、NEC(中国)、英特尔(中国)等分别发起创新、低碳、供应链、信息化、社区等十一大议题。
作为倡议的新发起方,宜信公司首次提出“普惠信用”的新倡议。宜信公司总裁助理刘大伟表示,经济和金融的本质在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目的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人的资本分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何将信用为核心的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进而促进个人资本的增值,这样的实践与探索非常有意义。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宜信以普惠金融事业为己任,坚持普惠信用理念,持续探索行业最佳实践,通过帮助高成长群体建立信用、释放信用价值,促进普惠信用体系建立。
“过去七年,宜信积极参与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与国际领先的分析和决策管理技术的领导者费埃哲合作,引进了先进的信用评估体系,积极探索各类信用人群的信用评估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信用管理人才,这些是宜信更好的开展业务与服务客户的基石。与此同时,宜信积极建设与发展个人信用数据库,为社会信用数据共享平台、现代化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促进普惠信用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刘大伟说,“社会信用体系和普惠金融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更多的关注和推动,宜信愿意以此倡议为契机,与各方继续沟通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普惠信用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想。”
随后,“金蜜蜂2020倡议”发起方、参与方共同举行启动仪式。据悉,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是诞生在中国的第一个内涵丰富、理想远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纲领,自2011年6月倡议发布以来,已有11家知名企业发起11个社会责任议题。经过两年的发展,“金蜜蜂2020”已成为中国社会责任理念传播与实践推广的重要平台,正在引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迈向更深入、更高效的崭新阶段。
分享最新社会责任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
“金蜜蜂企业”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创新者、领跑者,它们的实践模式与路径是社会责任实践的样板。本论坛上,众多“金蜜蜂企业”共同分享、探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实践部分的讨论中,刘大伟表示,每个企业需要责任竞争力。他介绍说,“过去七年,宜信实现了快速发展,建立起覆盖100多个城市、20多个西部农村的服务网络。过去七年,宜信普惠金融致力于服务工、农、学、商,帮助他们获得事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做更好的自己,帮助他们看到信用的价值,建立信用和释放信用的价值。”
在2012“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发布典礼环节,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姚申洪主任授予宜信和其他两家企业成为“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事。
社会责任管理作为未来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不断深化责任理念、完善责任管理措施和行动,是“建设美丽中国、共筑中国梦”的重要路径。“普惠信用”将成为中国社会责任领域的新主题,将为整个中国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与世界共创可持续未来的强劲动力。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普惠信用”共筑中国梦。
来源:和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