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盐集团做强盐业担当社会责任


作者:金国军    时间:2013-07-19





  食盐是刚性需求,增长空间不大,但却关乎国计民生。江西省盐业集团公司(前身是江西省盐业总公司,现有16个全资控股公司,2个参股公司,以下简称江盐集团)今年就可以完成“十二五”规划,将在“十二五”末可形成50亿元的规模。

  近日江盐集团董事长胡世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盐集团实际上有三大业务板块:以卤、电、汽为基础的制盐板块(已形成300万吨产能的区域供盐中心);以盐卤、电为基础的盐化工板块(100万吨碱钙联产);以运销为基础的现代商贸板块(以江盐华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通过加速转型发展,加快市场化步伐,江盐集团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5年资产总额4.2亿元,营业收入3.4亿元,利税0.7亿元,净资产2.8亿元;到2009年董事会第一任期结束,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营业收入7.1亿元,利税1.2亿元,净资产6.6亿元,比2005年均翻了一番;预计到2013年,资产总额超22亿元,营业收入14亿元,利税2亿元,净资产10亿元,基本比2009年再翻一番。

  力促转型升级

  胡世平说,目前江盐集团发展形势可以这样概括:规模快速扩张,生产持续放量,制盐竞争实力增强,区域供盐中心初成。专营业务优化,营业收入上升,食盐供应保障有力,经营体量健康增长。企业持续盈利,发展后劲增强。

  2013年主要经营目标是实现“四个新高”:实现盐硝产量200万吨,比去年增长54%;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比去年增长23%。其中非盐收入1.6亿元,奋斗目标2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以上;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比去年增长10%;实现资产总额20亿元,净资产10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6%和5%。

  在集团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制方面,主要完成晶昊公司第三轮增资扩股,同时启动IPO项目和上市准备,打通资本市场通道,实现由专营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元化股权向多元化股权转型、单一的制盐物流业务向全产业链业务转型。准备用3到5年的时间,把江盐集团打造成在江西省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之一,治理结构科学合理,制盐和盐化工及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链完整,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创新精神的集团公司。

  盐矿改制成效显现

  胡世平告诉记者,为了促进企业资产裂变扩张,集团二级子企业、有着39年辉煌历史的江西盐矿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11月28日经过增资扩股的股权多元化改造,改制成为新的公司———江西晶昊盐化有限公司。改制以来的三年时间,经过两轮增资扩股,引进有资金、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企业的规模迅速得到裂变扩张。2012年11月,江盐集团投入近6亿元资金的百万吨制盐项目投产成功,使晶昊盐化形成年产240万吨的实际产能,成为全国井矿盐行业前三强。去年,晶昊公司盐硝总产量达到130.2万吨,销售收入46821万元,实现利润4946元,相当于三年再造了一个盐矿。

  江盐集团目前控制盐产能可超过300万吨,对华东华南市场的辐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成为该区域内最大的盐产品制造商之一。

  晶昊盐化新的制盐项目投产后,江盐集团具备了形成循环经济盐化产业链的基础,向下游盐化产业延伸占据了先机和主动。去年12月,江盐集团又与樟树市政府举行了晶昊盐化岩盐资源综合利用年产100万吨纯碱项目签约仪式,并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该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以钙盐联产、盐碱一体的先进循环工艺凸显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该项目填补了江西省有盐无纯碱的历史空白,是“十二五”期间主要的投资项目。

  积极担当社会责任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盐务局(与江盐集团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江西省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以“抓主业必须抓市场、抓市场必须抓盐政、抓盐政必须抓案件、抓案件必须抓队伍”为主要思路,不断强化市场监管,依法从严打击盐业违法行为,保证全省人民群众的食盐安全。为充分履行好职责,年平均出动盐政稽查人员6万余人次。2006年至今,查处涉盐案件犯罪分子43人,涉盐数量2570吨,保证了民生,净化了市场。

  江盐集团注重以保障民生为己任,倡导“预防高血压,就吃低钠盐”的健康食盐理念,获得市场认可。2012年10月8日,江西省盐务局与省卫生厅等十三厅局在南昌合作开展“全省减盐行动”,下发了《江西省减盐行动方案》,积极推广低钠盐销售。各地市公司根据《方案》,开展了“百日千人进万村”低钠盐专题宣传活动。据统计,一年内,举办各类培训535次,举行各类推广活动386次,进行各类广告宣传3718次,设立低钠盐专柜1012个。

  2011年3月17日,面对历史上最严重的全国性抢盐风潮,江盐集团在第一时间平息了抢购,获得江西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被中盐总公司授予“抗击食盐抢购先进集体”。 (本报记者 金国军)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