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水务集团围绕安全供水目标,从体制机制上深入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特色鲜明的平安“保供水”的“绍兴路径”,出厂水水质自2007年起就已全面达到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浙江省优质水标准,在供水安全保障方面成效明显。
一、多措并举,加大水源保护力度
汤浦水库是目前绍兴主要的专用饮用水水库,为“保护好一库清水”,水务集团创新管理、科学施策。一是探索依法护源工作,推动出台《汤浦水库水源环境保护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设立水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以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用于上游环境治理,累计投入专项治理费用已达5000余万元。二是控制水库面源污染,采取自主研究与科研院校合作的方式开展水源保护,实施的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工程,被评为全国十大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工程之一;配合上游乡镇做好“双集中、双扩面”工程的实施推广,垃圾集中收集站覆盖上游各行政村,污水集中处理点投用达52个,科学施肥、减药增效推广示范点30个,辐射面积1万余亩,有效控制和减少了上游点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三是抓好源水水质提升,在全省供水型水库中率先实施上游入库口生态湿地工程,已建成湿地600多亩;建成5万多亩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和8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并科学投放滤食性鱼苗,有效提升了水库生态自净能力。
二、依靠科技,优化净水处理
科学的净水处理工艺是实现安全供水的关键。水务集团以确保管网水质为原则对出厂水水质指标进行严格控制,把好全流程质量管控,出厂水合格率多年保持100%,宋六陵水厂成功创建全省第一家现代化水厂。一是实施自动化措施,围绕净水处理全流程环节,建立生产自控程序,实现生产工序按最佳条件自动运行;对各工艺点安装水质在线仪表,加强对主要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控,确保水质工况得到快速反映;建立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源水水质变化的快速响应,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了运行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确保了优质出水的稳定可靠。二是优化工艺控制,抓好净水工艺关键指标控制;水质重点参数pH值调控精度也大幅提高。三是深化水质研究,围绕保证水质能稳定地达到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要求,抓好攻关研究,力克“黄水”治理等行业难点,取得理想效果,水质化学稳定性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展原水预处理及深度处理工艺中试研究,建立中试基地,设置生物预警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处理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统筹兼顾,完善管网管理
完善的配水系统和良好的管理维护是实现安全供水的重点。水务集团抓住管网运行中影响水质的各个环节,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管网水质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9.9%以上,远高于95%的国家标准。一是提升管网质量,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旧管网改造,供水区域管道材质均符合国家规定,球墨铸铁管、不锈钢复合管等绿色新型管材得到较大范围应用,已连续7年未发生大的爆管事件,供水管网漏损率多年来控制在5%以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导入科技手段,成功开发供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被住建部评为“城市供水数字化示范工程”。在供水范围内科学设置管网在线水质监测点,实时掌握管网水质余氯、PH、浊度等状况,实现了对重要主干管、管网末梢、多水源接合部、用水集中区域的全面监控,通过对管网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及时发现、解决管网运行故障,有效提高了对管网水质污染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三是抓好维养管护,积极推动城乡“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的实施和新建高层住宅供水管理体制的理顺,取消屋顶水箱实现直接供水;攻克国内供水主干管冲洗排放技术难题,将定期冲洗供水干管、住宅小区和管网末梢作为一项经常性运行的措施,管网沉积得到了较好控制;规范停水作业程序,实施自备水源用户管网与城市供水管网的隔离措施,严防二次供水污染;成立水务执法中队,完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供排水管线及设施的保护,加大对违章用水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确保城市供排水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健全机制,提升监管能力
水务集团深化改革、完善措施,不断创新落实水质管理机制,水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抓平台建设,打破常规,设有专业独立水质管理机构——绍兴水环境科学研究院,围绕保障供水安全、提升供水水质开展研究管理,一些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抓监管体系,建立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水质内控标准,对原水、出厂水、管网水分别制定了严格的、配套控制限值;制定水质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将水质管理纳入企业(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建立从水源、水厂、管网整流程的在线实时监测体系,可以24小时连续监控各流程水质状况。三是抓检测能力,绍兴水环境科学研究院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委认可与省级计量认证,在省内率先实现饮用水、地表水水质标准的全项覆盖,检测参数达到200个,水质检测实力为水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来源:绍兴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