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周锐    时间:2014-07-29





  虽然中国企业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却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速度。25日发布的《2014中国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需要改进和提高。

  上述报告由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编制完成。该机构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以走访重点企业为主,结合调查问卷共对54家汽车企业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采集完成报告内容。

  报告从中国汽车行业总体状况,企业在诚信经营、产品服务、员工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作为等多方面对中国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安排是报告考察汽车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第一个维度。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汽车企业逐步形成同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有关的社会责任理念,并成立专门管理机构。87.50%的国有企业、75.00%的外资企业、66.67%的民营企业建立了权责明晰的社会责任管理层级,普遍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或其他相关责任机构,具体负责制定并监督执行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和重大行动。

  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报告通过21个最受汽车企业和行业关注的议题进行了解析。其中,合规诚信、技术创新、打造责任供应链、员工培训、节能减排、支持教育、公益慈善均超过85%以上的关注度,公益慈善更是以100%的关注度高居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80%的汽车企业对供应商的运营进行严格评估,这说明中国汽车企业在履责的同时,也积极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履责义务。

  不过,有机制、有行动并不代表就可以做得就足够好。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会长申崇明表示,目前,知名跨国汽车企业都已经把履行社会责任当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主要汽车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并努力开展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通过上市公司等不同渠道向社会发布履职报告。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和产业所处的地位还不十分相符,需要改进和提高。

  在一些与会嘉宾看来,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不足与企业对社会责任理解的不充分有关。

  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郭军从员工的角度对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他表示,目前许多企业都片面的将其提供捐助、做慈善的行为描述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案例。但一些企业的捐赠只是广告,有的甚至还诈捐,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履行社会责任比捐助行为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企业对社会责任理解不够全面的判断在报告中也得到一定印证。从整体数据来看,在《2014中国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案例集》收录的案例里,90%的案例都是企业提供的公益案例;从标志性案例来讲,当天获奖的华晨宝马和斯巴鲁汽车代表所分享的案例也是围绕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森林保护的捐助。

  郭军强调,在他眼中,能否善待员工,对劳动者承担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事项。

  他表示,一些企业在陈述自身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时,将按时发工资、依法缴纳社保等作为例证,但事实上,履行法定责任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保障的基础和前提,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是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

  郭军强调,在经济增速放缓等情况下,汽车行业的增长可能受到影响,汽车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能否继续善待员工、承担责任将是判断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

  今天发布的报告也对中国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期望。报告指出,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增速较前些年有所放缓,但还会长期稳定增长。面对能源、环保、安全、交通等对汽车产业发展形成的制约,中国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显得格外重要和不可回避。

  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汽车出口未能延续上年良好发展态势,有所下降。影响出口的主要外因有:主要出口目的国受战乱及政治危机影响导致本国经济环境恶化;一些国家特别针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等。而出口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未跟上国际市场发展节奏,产品竞争力不足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报告强调,汽车出口由2012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下降,也在一定程度提醒汽车出口企业今后仍需苦练内功,只有自身产品品质具有充分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及更好的销路。

  而诚信守法、倡导绿色发展、传播先进文化、支持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等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也是中国汽车企业持续发展、走出国门的关键因素。(周锐)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