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20日,当今年最后一批志愿者结束内蒙公益之行,2014北京现代内蒙治沙活动圆满结束。今年8月2日正式启动的北京现代“正蓝旗盐碱干湖盆治理宝绍岱诺尔”生态治理项目,由现代汽车中国员工、北京现代员工、生态和平亚洲与160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治沙队伍,挺进宝绍岱诺尔盐碱湖盆的治沙一线。这是北京现代在查干诺尔地区治沙圆满成功后的新一轮的五年征程。
从查干诺尔到宝绍岱诺尔 开启治沙新征程
2008年4月,北京现代携手现代汽车,与环境保护组织“和平生态亚洲”共同开启“中国荒漠化防治-查干诺尔”生态治理项目,在当地建立起“现代汽车生态园”,开始了拯救查干诺尔干湖盆的行动。截至2013年,北京现代携手现代汽车累计总共邀请近1120多名志愿者前往查干诺尔湖,协助当地环保人士等参与荒漠化防治,为草原腹地铺上多达7.5万亩的碱蓬、芨芨草等固沙植被,使查干诺尔湖恢复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草场,成为全球范围内草地恢复面积最大的单个地区。
2014年,“正蓝旗盐碱干湖盆治理宝绍岱诺尔”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启动,自此,北京现代内蒙治沙项目开启新征程。
正蓝旗宝绍岱诺尔,距北京约470公里,处于东亚大气环流的上风方的内蒙古荒漠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稀少,草原退化严重,近3万亩盐碱地,生态脆弱,水资源非常匮乏。是北京、天津地区沙尘暴的发源地,每年春季,盐碱粉末堆积可达十多厘米厚,并会在强风的作用下形成沙尘暴。此项目将根据此前几年阿巴嘎旗查干诺尔治沙项目技术的基础,在此地区开展实验性建设沙障、种植碱蓬、碱茅等先锋植物,吸碱压尘,控制盐碱尘暴。预计在2014—2019年间,逐渐加大宝绍岱诺尔地区碱蓬和多年生耐盐植物碱茅、沙生灌木红柳、白刺等种植面积,稳定生态系统,恢复沙地生态。5年宝绍岱诺尔项目治理成功后,将交付其政府和当地牧民,继续保护,巩固治理成果。
燃情“沙场” 青春公益行
今年8月,此项目组织了现代汽车中国、北京现代员工的志愿者代表,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京津冀多所大学的160名大学生志愿者,经过为期2天的知识培训,于8月3日-20日分批奔赴宝绍岱诺尔进行内蒙治沙志愿者行动。8月20日,随着最后一批志愿者结束公益之行,2014年的北京现代内蒙治沙志愿者活动圆满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项在青年群体中影响广泛的志愿者公益活动,今年的治沙活动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北京团市委副书记郭文杰及团市委研究室、社会工作部一行,北汽集团团委书记王彬和北京现代党委副书记王建平纷纷以志愿者的身份,在烈日下插埋沙障,与北京现代青年志愿者一同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
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分组进行了“埋沙障比赛”,虽然气温高,日照强烈,制作沙障的红柳木很扎手,多位志愿者的手足在劳动中受伤,但大家都干劲十足,相互激励,热火朝天进行了治沙劳动,布设完成了十余条百米沙障,并在劳动中感受到竞赛的快乐。
“草原的夜空布满繁星,而这在北京是极难遇见的,治理沙尘源则是还我们的京津冀蒙一片蓝天、绿草、繁星。这个活动让北京现代乃至北汽的所有青年们都能更加坚定了环保的信念,让广大青年深知,我们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自己先去共建,然后才会有共享。”北京团市委副书记郭文杰在治沙劳动中说。
北京现代党委副书记王建平说,“作为年轻人,我们不能忘记先辈给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社会责任,当代青年应该勇敢的站在责任的最前沿,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生存环境而努力。北京现代青年应该发扬这种主动担当、主动创新的精神。公益活动永远在路上,没有结束。”
蓝天为证 环保持久路
不同于其它CSR项目,环境保护是一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力,并且短时间内无明显收效的事情。而北京现代对于环保的努力、对于构筑绿色“中国梦”的用心,绝非三分钟热度。始终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积极践行环保诺言,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无论是绿色工厂的打造、绿色工艺的运用、绿色汽车的开发,还是环保运动的如火如荼,北京现代为“蓝天计划”倾心尽力,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积极力量。
北汽集团团委书记王彬表示,“北京现代青年志愿者所体现的精神面貌,与北京现代的企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健康、积极、向上、阳光,且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北京现代连续6年致力于环保治沙事业,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值得尊敬。”
“一个伟大的企业,将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也是北京现代和现代汽车始终孜孜以求的目标。查干诺尔及宝绍岱诺尔的治理项目,折射的正式北京现代和现代汽车的长期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化的公益战略。
今日种下沙障,明日长成绿洲,换来更加蔚蓝的天空。对此,北京现代将进一步实施“蓝天计划”,为铸造绿色“中国梦”奉献一己之力。
环保路漫漫,且行且坚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