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社会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许多爱心机构、企业、个人纷纷把慈善的目光投向教育,相继设立众多助学基金,各种助学活动几乎惠及到每个校园,给无数寒门学子带来福音。
河南省信阳是一个并不很富裕的城市,但民风淳朴,人文荟萃,一直保持着优良的支教与助学传统。
助学基金 如雨后春笋
2014年5月5日下午,“许仰民教育基金”在信阳师院文科楼报告厅举行设立、颁奖暨赠书仪式。这是尊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许仰民遗愿,从其多年工资、稿酬等积蓄中捐出20万元设立的教育基金,用以奖励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014年6月26号,信阳市助学爱心基金启动仪式暨信阳福建商会周年庆典举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张春香在启动仪式上代表信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参与设立助学爱心基金的福建客商表示感谢,市政协主席王道云宣布信阳市助学爱心基金启动。
2014年9月10日上午,信阳“百年金海平桥英才教育基金”成立暨启动仪式在平桥区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该基金是由平桥区成功人士——百年金海安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长宝捐赠300万元设立的,每年可向平桥区教体局拨付30万元用于平桥区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奖励以及改善办学条件,在平桥区教体局账户设立财务专项科目进行收支核算。
目前,信阳市几乎每个县都有教育助学基金,而单在信阳市新县千斤乡,就设立了两个教育基金——王生瑜教育基金(设立于2008年)和长兴教育基金(设立于2011年)。多年来,两个基金先后对优秀教师、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资助达到600人次,累积资金200万元。
慈善助学 似百花齐放
2014年8月19日,由信阳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信阳市2014年“金秋助学”活动正式启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群茂出席启动仪式。
仪式上,信阳市128名贫困家庭学生每人领取了5000元助学金。今年,全市工会计划筹资260万元,帮助1560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忠实践行“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因贫辍学”的社会承诺。自2004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信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开展11年,累计筹集资金近2000万元,帮助上万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使助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成为信阳市的一个品牌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8月20号,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河南羚锐老区扶贫帮困基金会在新县举行了2014年“金秋助学”资助活动:出资23万多元对116名今年高考中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预以救助。
受助的大学新生每人获得了2000元的助学金,羚锐制药和羚锐老区扶贫帮困基金会还通过建立QQ群等方式,为大家建立了新生建档,以便今后能够长期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自2000年以来,羚锐“金秋助学”活动不断为家乡困难学子圆梦金秋。
2014年8月21日上午,信阳市2014年“福彩•慈善 携手助学 爱心圆梦”助学金发放仪式在信阳市体彩广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信阳市福彩中心筹集公益金60万元,信阳市慈善总会筹集爱心捐款11万元,共有140名高中新生和100名大学新生成为资助对象,每人获得2000—4000元爱心善款。
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信阳市福彩中心,仅2012年至今,累计发放助学金143万元,为近600名贫困学生顺利入学搭起了通往理想的金桥。
2014年8月22日下午,信阳西亚和美公司2014年社会助学金发放仪式在百花之声举行,现场一次性发放150万元,300名寒门学子收获希望与感动。信阳市西亚和美公司捐资助学6年多来,305万专项资金圆710位寒门学子大学之梦,500多名志工,行走信阳及周边地区60多个乡镇,用心“把爱传下去”。
2014年8月26日,浉河区慈善总会举行100名困难大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向每位困难学子发放4000元的助学金。浉河区慈善总会成立以来,连续3年共资助了230名贫困大学生。
2014年9月2日上午,信阳市团市委联合爱心企业河南福阳投资有限公司信阳兰福红木家具为信阳市的12名贫困学子送去了爱和温暖,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分别向贫苦学子发放了装有4000元现金的“爱心大礼包”,并向爱心企业颁发了荣誉证书。自团市委希望工程爱心菜单发布会召开以来,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这一光辉事业中来。截止目前,我市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已筹集善款333万元,资助大学生882人。
政府部门大力引导
信阳慈善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提倡与支持下,已经开展了近20年的公益活动。近年来,信阳日报每年都会进行年度慈善人物评选,信阳电视台也对慈善事迹、人物进行大力报道,宣传,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慈善不仅体现在捐资助学活动,也体现在关爱老人、儿童、重大疾病患者等需要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之中。其中,信阳市团市委、民政局、总工会发挥了其应有的社会职能,让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中,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