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台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精华所在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5-05-14





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前往茅台镇,这个中国最著名白酒品牌的所在地大约需要180公里。然而路途上延绵的大山和颇为拥挤的交通让这一旅途变得似乎漫长了许多。在三月阴雨蒙蒙的时节,行驶在连接两个地点之间的高速公路上的我们也因此有了机会来更好的欣赏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

这样的旅途让我认识到一点,中国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条道路同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循;尽管路途中可能会遇到延误,但是最终将抵达终点。

作为专门帮助企业开展员工志愿者项目的国内知名志愿服务组织,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创办人王忠平认为:“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并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且目前也没有任何数据来体现它。更多的企业还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经济发展上而不是环境保护等领域。”他解释说,这种不确定源自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不成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家帮扶企业、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企业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在中国是未来必将实现的趋势。

“慈善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王忠平说道,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自身发展和成熟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社会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贵州茅台集团的总部,集团的高管们多次强调,企业应当更多的履行对社会的承诺和责任。多年以来,茅台已经累计投资数千万元用于改善公司所在地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机场、桥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与此同时,茅台集团还致力于赤水河的生态保护,将这条远近闻名的白酒“母亲河”的环境保护作为公司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责任。

“我们致力于走一条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平衡的道路。”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说道。去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08亿元,净利润223亿元。袁仁国表示,茅台集团已经保持每年将5000万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并将在未来十年内继续持续下去。“大品牌要有大担当。”袁仁国表示,这正是茅台集团的社会责任感。

引入关注的茅台陈酿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带动了地方旅游业和投资环境的发展。此外,新机场的即将启用和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让当地的物流网络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而对于赤水河的保护,使得当地居民能够在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下生活。这些都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茅台集团的帮助和帮扶下,仁怀市和茅台镇的许多农民通过种植有机高粱,逐步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这也是企业价值的另外一种体现。

多年来茅台集团还同样把受灾群众和贫困学生的帮扶作为回馈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满足了公众的期望,还实现了企业回馈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循环式经济”。

Sam Lee来自银则企业管理咨询(InnoCSR),一家为许多亚洲企业开展它们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咨询平台公司,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模板源自咖啡业巨头星巴克。这个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饮料企业在中国云南建立了一个咖啡豆农场,并且在那里设立了咖啡发展中心、咖啡种植户帮扶中心以及咖啡加工工厂等一系列项目。像这样一个由世界知名品牌所设立的公益帮扶项目,可以提供并带动整个地区的百姓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企业公益在缩小贫富差距和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am Lee说道。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商学院副教授皮特•霍夫曼则表示,中国企业同样在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模式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阶段,随着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平台来为企业提供相关领域的帮助,中国企业将进一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而这些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茅台管理部门工作的杨燕表示,社会贡献在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茅台所提倡的循环经济建设,其目的是通过保护环境,让企业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杨燕说道。

杨燕进一步表示:“在制定公司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茅台集团把教育捐赠、扶贫帮扶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既定的目标来实施。这其中保护水资源是环境保护工程中最为核心的一环。”

对于西方企业而言,一个成功的标志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还有更多是它如何来帮助更多的人们。皮特•霍夫曼说道,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国力的不断提升,回馈社会在中国也同样将成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记者 Riazat Butt 翻译 赵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