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延续绿色“生命线”展现国酒大担当


来源:消费日报   时间:2015-08-04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茅台,长期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上积累着丰厚资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大企业有大担当,茅台的发展诚如其董事长袁仁国所说:“呈现了人与山水自然和谐相融的历史。茅台人浸润在骨髓里的生态观,正是对千年积淀的‘绿色茅台’理念的继承与光大。”

  “云雾袅绕去道真,人间仙境黔北城,三江云峰看公路,精准扶贫群乐村,八大工程齐攀登,五大保障集一身,厂地同心齐努力,小康路上往前奔。”这是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6月8日在“结对帮扶遵义道真县座谈会”上即兴创作的诗词。

  就在这场座谈会上,茅台决定首期投入3000万元,精准帮扶道真县。所谓精准帮扶,就是扶到点子上,扶到根上,既要支持该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要依托茅台自身优势,抓好产业培育,建设园区项目。

  不只是扶持道真县,茅台的“担当”涉及原料、加工、废弃物处理等诸多领域,反哺地方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茅台,长期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上积累着丰厚资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更让其获得了首届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2015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等诸多荣誉。

  大企业有大担当,茅台的发展诚如袁仁国所说:“呈现了人与山水自然和谐相融的历史。茅台人浸润在骨髓里的生态观,正是对千年积淀的‘绿色茅台’理念的继承与光大。”

  反哺地方 践行国酒社会责任

  没到过茅台镇的人,很难想象茅台这个民族品牌冲出崇山峻岭,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究竟有多难。

  记者亲赴茅台采访时才发现,时至今日,茅台这个去年实现利润223亿元的企业所在地区仍没有开通火车,更不用说机场、航线。于是,谁要想到茅台镇,无一例外地只能先在距离茅台镇近300公里的贵阳机场落脚,再乘车经过约6小时崎岖颠簸的山路才能到达。

  “盐津河,山连山,三十三道弯,道道都是鬼门关。”在赶赴仁怀市的大巴上,记者邻座一位老者是土生土长的茅台镇人,年轻时跑运输,经常往返贵阳、仁怀两地。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顺口溜,当地几乎人人都会念,直到修了茅台高速路和茅台高速公路大桥,才改变了这种交通险境。当地人也都知道,为了修建茅台高速公路,茅台出资高达2亿元。

  用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的话说,“修建茅台高速公路不仅有益于茅台,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而茅台酒也沿着这条高速公路,冲出了崇山峻岭,实现了如今的加速度发展。

  现如今,茅台又出资10.7亿元建设仁怀机场,这不仅是茅台品牌文化和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也进一步打通了当地和外界联系的通道。不仅如此,今年6月8日,在“结对帮扶遵义道真县座谈会”上,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更是现场承诺,首期投入3000万元支持道真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默默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在更深层次上为茅台积累了丰厚且难能可贵的文化资本。6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中国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暨百强企业颁奖盛典”,茅台再次荣获“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称号,总排名第六名。茅台同时还获评为“中国酿酒行业十强企业”;同月,茅台连续第九次上榜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百佳榜;此前一个月,全球知名传播服务集团WPP旗下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公司发布“2015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国酒茅台以305.34亿元的品牌价值再次上榜,居12位。

  民族的酒 更是绿色的酒

  6月,茅台正在烤制第四轮次的酒。在制酒车间,记者看到,左右两侧各有六个窖坑,其中多数已经填满并封存。在车间右侧一个已经打开的窖坑上方,一台行车正在将坑内的酒糟取出,而一旁的工人则负责将谷壳拌入酒糟,然后放入酒甄,利用高温蒸汽进行蒸馏,此后便是冷却出酒。眼见着,那暗红色的酒糟堆成了小山,工人们手持铁锹把地面铲得哗哗作响。

  每到茅台丢糟季节,那一堆堆暗红色的酒糟格外抢眼。这些酒糟送到哪里呢?茅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茅台酒厂与周边的种植户达成了绿色有机原料供应链体系,从种子、肥料到收割、收购形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茅台不仅向农民提供高粱种子、薄膜,还利用生物技术将酒糟等制造出的有机肥料提供给农民种植使用,保证了有机高粱、有机小麦,种子、肥料、收购等环节的有机、可追溯。”

  实际上,为解决酒糟随着白酒产量增长而增加的问题,茅台曾耗资近10亿元建设循环经济二合园区301厂工程,并通过资源化处理方式将酒糟转化为蛋白饲料;去年,茅台集团又注资5.5亿元建设集酒糟综合利用、生物燃气、有机肥生产、现代农业示范、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茅台低碳示范产业园”。该项目作为贵州省唯一代表入选APEC低碳示范城镇建设项目、进入全国排名靠前的最顶级的生态环保项目之一,代表着中国生态低碳环保工作的最高水平推向国际市场。

  不只是酒糟的循环利用,茅台还曾向赤水河流域有机原料基地投入生产扶持资金2025万元,发展有机高粱近40万亩,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购高粱,8万多农民人均年增收400多元,成为茅台反哺农业的直接受益者;此后,又向有机原料基地投入生产扶持资金5100多万元,近12万户农户成为直接受益者。

  从上述实践中不难看出,从原料、生产到废弃物处理,茅台正在完善一条绿色的产业链,不仅保证了国酒绿色、有机、健康的品质,也实现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眼中,“一部茅台发展史,呈现的是这里的人与山水自然和谐相融的历史。茅台人浸润在骨髓里的生态观,正是来源于对千年积淀的‘绿色茅台’理念的继承与光大。”

  担当社会责任 站在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高度

  “注重和践行社会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中国酒业发展与社会公益密不可分,我们应该站在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高度担当我们的责任。”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在“中国国际酒与社会论坛”上阐述了上述观点。

  持相似看法的,还有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白酒分会秘书长宋书玉。面对众多酒企当前经常抱怨的“酒香也怕巷子深”问题,他却坦言,白酒企业必须反思我们为消费者做了什么?”

  而茅台长期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大企业大担当,也用行动回答了上述问题。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宋维山更是感慨,“茅台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中,‘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品质、品牌、工艺、环境、文化。把‘环境’列入核心竞争力,在中国食品工业领域并不多见。这说明了茅台人强化生态责任理念,依靠环境立业,把营造优良环境当成生产力,履行了企业对生态保护的庄严承诺与责任担当。”

  凭着这份担当,茅台2015年初的市场销售实现了“开门红”。截至3月5日,茅台酒销售已经突破4000千升,同比增长39%;销售收入达到92.94亿元,同比增长32.5%。30%以上的增幅远超各方的预期,令业内震惊不已,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的领军品牌已率先走出了低谷。

  6月11日,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坦言,“2014年,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白酒行业持续进入深度调整期,茅台坚守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企业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加快、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总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同步提升。在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有机高粱基地扶持、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国之栋梁、希望食堂、向地震灾区捐款等公益事业的大力支持,彰显了茅台大企业有大担当的社会责任。”

  同时,袁仁国也希望,“社会各界要爱护茅台这个民族品牌,给予茅台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茅台作为我们国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作为民族精品,更需要全体国人的呵护、关爱和支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