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网通社   时间:2015-12-10





12月9日,由BMW主办的“创新+,责任悦领未来——2015 BMW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沈阳成功举办。来自政府、企业、学术界的代表与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推动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本次活动正式发布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披露,2014年,华晨宝马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进一步降至7.06升/百公里,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情况的公告,在所有88家国产乘用车生产企业排名中,华晨宝马位列第一。

BMW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论坛自2013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在本次论坛中,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先生,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海森博士,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资深媒体、爱心车主通过主旨演讲、对话等多种形式,就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与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先生表示:“创新是BMW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基于创新,BMW制定了清晰的可持续战略,涵盖产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BMW推出纯电动的BMW i系列产品,并一直坚持清洁生产理念,不断提高全球生产网络的资源效率。同时,我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秉持创新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助力解决社会问题,与中国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海森博士表示:“华晨宝马的企业战略核心是发展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具可持续能力、最具责任感的高档汽车制造商。我们承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对公司未来的投资,同时也是对社会创新的贡献。这份《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秉持这一承诺,采编标准高,华晨宝马内部各部门全员参与,内容高度透明公开,向公司的利益相关方交出了一份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开展活动和完成目标方面令人满意的答卷。华晨宝马以自己的切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行动,奠定了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领先地位。”

2014年,华晨宝马正式加入全球最大的企业公民和可持续发展倡议联合国全球契约,成为中国首家加入该领导性倡议的汽车合资企业。华晨宝马还首次应用全球最严格的GRI G4 标准,编写《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使华晨宝马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遵循GRI G4 标准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汽车合资企业。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全面展示了华晨宝马当年在经济发展、社会贡献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经济发展方面,华晨宝马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4年,华晨宝马连续九年位列沈阳市纳税第一大户。仅2014年一年,纳税额就超过160亿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底,华晨宝马提供了超过1.5万个高品质的就业机会。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工厂扩展和新发动机工厂的建设投产,华晨宝马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在为中国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华晨宝马综合考量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的绩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这对于公司创造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晨宝马不断加大研发以及本地生产一系列节能汽车产品,致力于不断降低油耗和排放,以此支持可持续出行战略。华晨宝马成功推出之诺1E纯电动汽车。成为中国首款高档零排放运动型多功能车;之后进一步生产新宝马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汽车,其拥有同级别最低油耗(2.0升/百公里)和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9克/公里),树立了节能减排的新标杆。

2014年,华晨宝马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为7.06升/百公里(2013年:7.3升/百公里)。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情况的公告,在88家国产乘用车生产企业排名中,华晨宝马位列第一。

除了推出更高效的产品、推广新能源汽车、华晨宝马还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可持续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华晨宝马铁西工厂。铁西工厂是宝马集团最先进、最具可持续性的汽车工厂之一。铁西工厂采用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突出特点,定义了现代汽车生产的可持续理念。

华晨宝马不断通过改善能效和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2014年,华晨宝马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达到0.97吨/车,同比降低了11.8%;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达到1.67兆瓦时/车,同比降低了18.9%。

承担企业公民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更是华晨宝马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长期开展BMW中国文化之旅、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等企业社会项目,华晨宝马还通过职业教育项目为促进当地就业做出贡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