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十三五”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实现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11月7日~8日在上海举办“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共同展望中国纺织工业2025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趋势和路线图。年会分为四个系列活动: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主题大会,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亚洲纺织服装行业负责任供应链区域治理合作论坛,第四届CNTAC-ZDHC有害化学物质管控利益相关方暨绿色制造会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可持续标准联盟(ISEALAlliance)“中国行业组织与可持续标准”研讨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局(行业协会商会工作局)局长张涛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大鹏作纺织行业2025社会责任目标专题报告。众多纺织服装企业、产业集群、行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孙瑞哲指出,2015年以来,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联合国193个成员国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协定》的签署,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起草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可以看到中国纺织工业正在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步入创新驱动阶段,以创新驱动激发行业发展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
“中国纺织工业强国建设需要全方位应对创新所面对的挑战,即: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治理问题,全球贸易新布局所带来的供应链新整合,网络经济、新消费需求与原有产业生态、传统公共价值的冲突等。”孙瑞哲在谈到下一个十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时说,社责工作将以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基础和重点,开启全球纺织供应链协同共治与跨境区域社会责任协作管理的新阶段,这也将是中国纺织工业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的社会责任建设新历程。
从社会责任建设的重点目标和工作角度,陈大鹏对2015年~2016年中社会责任建设工作做了系统梳理。关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他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2015年版)还在完善中,将于2017年开始全面开放CSC9000T及其在线工具,在服装、家纺、印染等行业应用。于2016年7月启动的《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是行业内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重点项目。体系是以社会责任价值为导向,产业大数据为引擎,形成“一个平台、两个基地、三个层面”的工作格局,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治理提供决策建议。而已经启动的“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纺织行业投资的责任与挑战”研究项目也在有序进行中。这个项目会制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的社会责任方面引导规范,帮助企业提升海外社会责任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强化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当地的责任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同时,陈大鹏还阐述了纺织行业最新的12个社会责任发展目标:体面劳动、社会对话、性别平等、青年发展、绿色制造、环境友好、可持续创新、负责任供应链、负责任投资、负责任消费、尊重产权和诚信竞争。
创新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为此,本届年会特邀了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üV南德意志集团(中国)全球非食品化学实验室、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围绕印染废水零排放实践、化学品溯源管理机制的新模式、纺织智能化创新等话题分享了经验。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中心、商务部政研室投资处、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经验借鉴。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尉犁工业园区管委会、江苏省吴江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国环境署、日本纺织联合会产品安全与环境委员会等介绍并探讨了行业共治的协同合作模式。
此外,为支持亚洲纺织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巴基斯坦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6位纺织行业代表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了《亚洲纺织服装行业负责任供应链区域合作治理宣言》。
作为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的一个重头环节,由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ZDHC)组织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CNTAC)联合举办的第四届CNTAC-ZDHC有害化学物质管控利益相关方暨绿色制造会议上,孙瑞哲与ZD鄄HC基金会执行总裁FrankMichel分别代表中纺联和ZDHC组织正式签约。同时,FrankMichel还在会上宣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加入ZDHC基金会,成为ZDHC的合作机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淘汰供应链上的有害化学品,积极履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柏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